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焦點消息!【學習貫徹自治區兩會精神·解讀】加快由農畜產品產量大區向農牧業產業強區轉變

2023-01-26 07:50:16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政府工作報告鮮明提出由農畜產品產量大區向農牧業產業強區轉變目標,重農導向一以貫之,強農路徑愈發清晰,三農前景更為廣闊。

五年來,我區農牧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糧食總產量從全國第十位躍升至全國第六位,牛奶、羊肉、牛肉和羊絨、飼草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成為國家的“糧倉”“肉庫”“奶罐”和“絨都”,建設農牧業產業強區正逢其時、正當其勢、正聚其力。

方向已經明確,號角已經吹響,接下來就要敢為人先、趕超爭先,大干快上、只爭朝夕,從“六個轉變”著手,加快推動農牧業產業強區建設。


(資料圖片)

一是由面積求勝向質量取勝轉變。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區耕地面積全國第二、人均耕地面積全國第一,但地力下降、畝產較低的問題突出。建設農牧業產業強區,要著力提高畝產、提高效益,在今年新建高標準農田395萬畝,并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繼續開展鹽堿地改良、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行動,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二是由基本保供向多元供給轉變。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今年糧食產量穩定在780億斤左右的基礎上,向廣袤草原、綠色林海要食物,把牛奶產量提高到785萬噸、肉類產量增加到300萬噸,把果、花、菜、菌、藥等產業發展起來,往“中國碗”里多裝糧、裝好糧、裝好奶、裝好肉,豐富老百姓的“果籃子”“菜籃子”。

三是由單一環節向完整鏈條轉變。我區農畜產品多以初級加工為主,精深加工始終沒有做大做強,一直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要堅持以鏈式思維抓農牧業產業強區建設,重點打造奶業、肉牛、肉羊、林草等兼具基礎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鏈,推動農牧業從種養環節向加工流通銷售等二、三產業延伸,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

四是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長期以來,我區農牧業靠天吃飯、廣種薄收、規模小散、用水浪費嚴重,是典型的粗放經濟、“汗水經濟”。一方面要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既要支持像伊利、蒙牛這樣的大企業“雙牛鼎力”和更多中小企業“百花齊放”,也要引導扶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規模經營,帶動農牧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另一方面要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重點解決用水浪費問題。

五是由傳統模式向科創驅動轉變。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農牧業穩產增產根本靠科技。要以攻堅舉措推進科技創新,對科技投入再加大、創新平臺再加碼、創新鏈布局再加力、人才引育再加強,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牧科技和裝備支撐,扎實推進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草(種)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巴彥淖爾農高區等平臺建設,為農牧業產業強區建設提供新動能。

六是由產品經營向品牌運營轉變。我區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全國第二,“兩品一標”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但真正家喻戶曉、全國叫響的大品牌卻寥寥無幾。要下大氣力培育品牌,加強“蒙”字標品牌建設,讓“千里草原、萬頃牧場,生態內蒙古、綠色好味道”越唱越響亮。

強區,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主題,是全區2400多萬各族群眾的共同心愿。政府工作報告定目標高度速度均衡,指路徑精度實度兼具,謀舉措力度準度并舉,建設農牧業產業強區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變為現實圖景,令人倍感期待。

(正向平 執筆人:楊光禹)

編輯:章穎慧

關鍵詞: 技術創新 高標準農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