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推動五大任務見行見效?我在現(xiàn)場|大漠起翠屏 綠帶鎖黃龍 阿拉善:捧上生態(tài)“金飯碗”

2023-06-07 17:53:36    來源:草原全媒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著沙漠過上“擁有萬畝梭梭林、雇人收割肉蓯蓉,領著狗、觀賞著魚、逗著小貓咪、玩著鴯鹋”的日子,你敢信嗎?


【資料圖】

5月下旬,記者一行走進阿拉善左旗,看看這里的人們是怎么做到人沙共舞、點沙成金的。

艷陽高照,飛播區(qū)內,成片的梭梭、花棒、沙蒿等沙生植物密布在沙丘上,在黃沙中碧綠蔥蘢、隨風搖曳,讓沙海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而在遠處飛播區(qū)外,連綿起伏的沙丘在天邊若隱若現(xiàn)。

“這就是烏蘭布和沙漠。飛播前,黃沙曾一度越過我們腳下,穿過南面的鐵路,直逼到賀蘭山。”在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zhèn)的飛播梭梭林,王生貴感慨萬千。

王生貴是阿拉善左旗科學技術和林業(yè)草原局治沙造林室主任,一位老林草人了。“這是沙拐棗”,順勢看去,它正吐著新綠。“那是花棒,它開小粉花兒;這是梭梭,下面嫁接肉蓯蓉……”王生貴如數(shù)家珍般展示腳下這片土地的嬗變,忽又蹲下用手指一戳,“你看,土地結了皮,灌木林下都長了綠草,這里過去都是沙啊!”

站在高處俯瞰飛播區(qū),郁郁蔥蔥望不到邊際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有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移擴展,形成了“大漠起翠屏綠帶鎖黃龍”的壯景。

“從1984年開始,我們實施飛播林草治沙,沿著烏蘭布和沙漠南緣3-15公里寬、110公里長的鎖邊帶,在騰格里沙漠東緣,3-20公里寬、350公里長的鎖邊帶,累計飛播造林總面積達623萬畝,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qū)不適宜飛播造林的論斷。”王生貴動情地說。

種子帶上天空,綠色播滿沙地。過去呼嘯遷移的流沙,如今被茂盛的灌木林、綠意盎然的植被牢牢固在了腳下,像綠色鎧甲一般鋪向天際,蔚為壯觀。

起風了,耳畔響著風哨聲。但目之所及,沒有沙塵飛起。

吹著這清朗的風,把土生土長的芒來嘠查黨支部書記王忠寧和宗別立鎮(zhèn)許多老人的思緒帶回了曾經。

“過去,黃沙漫天。遇到沙塵暴,家里黑得看不見,白天還得點煤油燈。牧場分給牧民,人們都不要,因為沒法兒生存呀!雨水好的年景,只能長點沙蔥,都不夠羊吃,羊瘦得不行。”王忠寧說。

沙漠在侵襲,牧場被吞噬。年輕人都走了,只剩故土難離的老人留守。

怎么辦?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保護優(yōu)先,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種草“三位一體”一起上!一場與風沙的長期抗爭博弈拉開了帷幕。

在推進生態(tài)建設的同時,為實現(xiàn)生態(tài)治理與經濟發(fā)展共贏,2012年,阿拉善左旗啟動百萬畝梭梭林項目,在巴彥浩特鎮(zhèn)、宗別立鎮(zhèn)、巴彥諾日公蘇木、吉蘭泰鎮(zhèn)建設4個人工梭梭肉蓯蓉基地,既實現(xiàn)了沙漠增綠、產業(yè)增值、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又建成了一道縱貫全旗南北的生態(tài)保護屏障。

旗里一方面對退牧還林還草的牧民發(fā)放生態(tài)補償,另一方面,提出“在誰的草場上造林就歸誰經營管理”的辦法,極大地帶動了農牧民主動造林的積極性。

在宗別立鎮(zhèn)芒來嘠查,總共56.8萬畝土地,42萬畝種植梭梭林,除去賀蘭山山麓,牧民房前屋后都被梭梭林環(huán)繞。

“以前是林業(yè)部門與農牧民協(xié)商選取造林地塊,林業(yè)部門投資造林。后來是農牧民自己投資、自發(fā)造林,造林成活率達到70%以上,由林草部門驗收合格后給予造林補貼。”

“現(xiàn)在,幾乎能種的地方都種了,外出的人們都回來了,如今咱們的沙漠牧場成了增收致富的香餑餑,搶也搶不上。”王忠寧跟隨著自己的講述,從過去到現(xiàn)在,表情也由凝重變得舒展。

由過去被動的“要我造林”變?yōu)椤拔乙炝帧钡闹鲃泳置妫嗌鐣α砍蔀樵炝志G化主角。

“2015年開始,讓我當護林員,一年工資兩萬元。”1.4萬多畝梭梭林的主人、58歲的王惠民便是當初留守的一員,他與他的牧場一起發(fā)生著巨變。

“你看這沙蒿、黃蒿長得多好!現(xiàn)在環(huán)境好了,狐貍、野雞,還有不知名的野鳥,有個小羊羔子那么大。還有一種動物,披著虎皮,長著一對熊貓耳,臉上一道白一道褐,我們叫它虎鼬。野兔、黃羊,都回來了……”樸實的老漢操著方言講述著變化,臉上的喜悅自然地浮現(xiàn)。

如今,在廣袤的阿拉善左旗沙海戈壁,綠色發(fā)展讓一切都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生態(tài)產業(yè)化,產業(yè)生態(tài)化,從2021年開始,梭梭林的經濟效益更加顯現(xiàn),4個基地梭梭造林面積達192萬畝,人工接種肉蓯蓉53.2萬畝,產出肉蓯蓉900多噸,產值達2億元左右。

王惠民養(yǎng)了50多只羊、8頭牛、10只鴯鹋、一池子魚、一群貓和一條狗。2016年新蓋的磚瓦房,院子里還種有各種果樹和蔬菜。在1.4萬畝梭梭林內,嫁接肉蓯蓉6500畝,一年收入10多萬元。“收肉蓯蓉的時候,還需要雇8個工人,一人一天230元的工資,吃喝我全管,就這還挖不迭了,我家小子大學畢業(yè)后也回來幫忙了。”王惠民略顯驕傲地說。

眼下,剛賣出4噸肉蓯蓉,為了提升肉蓯蓉的品質,王惠民又開始投入3萬多元的滴灌設備,建成300畝的滴灌肉蓯蓉種植區(qū),搞精細化種植。

王惠民只是阿拉善左旗百萬畝梭梭林受益者中的一員。放眼全盟,像王惠民一樣直接或間接從事林草產業(yè)的農牧民便有3萬多人。40多年來,阿拉善盟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務9100多萬畝。全盟封育保護天然梭梭林995.16萬畝、天然白刺林1708.18萬畝,人工種植梭梭林720.37萬畝,肉蓯蓉、鎖陽接種面積分別達到120.37萬畝和52萬畝,年產量分別達到3000余噸和2500余噸以上。

從留守一片沙到治理一片沙,從守衛(wèi)一片綠到點沙成金綠富同興。曾經的“害沙”變成“金飯碗”,越來越多的阿拉善人吃上綠色發(fā)展這碗“生態(tài)飯”。

監(jiān)制:龐俊峰 劉宏章

記者:內蒙古日報?草原全媒?我在現(xiàn)場報道組 王坤 柴思源 伊得力 馬駿馳

阿拉善日報融媒體 侍新元 阿拉善左旗融媒體中心 李智

編輯:賈小燕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