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產業 >

盛會多亮點 央媒展盛況——央媒聚焦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實時

2023-07-03 13:16:18    來源: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

6月29日至7月2日,長沙的高溫擋不住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引發一波又一波觀展熱潮。


(資料圖片)

盛會不僅匯聚68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各界代表參會、超10萬人次觀眾觀展,還吸引近400名中央媒體記者參與報道,數量是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的近3倍。

央媒的“組團”聚焦,將中非經貿博覽會的盛況和影響傳播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廣。

國內外、全方位展盛況

“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以來,中國持續擴大對非洲的進口。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簽約項目金額達229億美元。第三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將于6月29日至7月2日在長沙舉辦,精彩還將繼續……”

“湖南長沙,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自6月29日開幕以來,中非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場景不斷出現——”

連日來,人民日報刊發整版特刊及《合作共贏 未來可期——第三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縱覽》等一批重點報道,展現湘非合作、盤點展會成果。

新華社派出全平臺近百人團隊,播發各語種稿件300多條,大批重點稿件在超百家國內外主流媒體落地。視頻《跨越山海來“湘”會》等報道全網置頂,引發全球關注;《中非再“湘”見,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英文報道在尼日利亞《每日信報》整版刊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派出近150人的報道團隊奔赴各大會場和展館,全矩陣排布,推出多條電視報道,在《新聞聯播》《東方時空》等品牌欄目播出,新媒體端則連續三天推出博覽會相關直播。

“人民日報派出了一支龐大隊伍,投入融媒體報道,全方位展示中非經貿博覽會。”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記者楊迅說。

“從6月28日至今,新華社本屆博覽會各語種報道創歷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新高。”新華社湖南分社記者張玉潔表示,這些報道既立足湖南也放眼世界,從多個維度講述中非經貿合作往來的故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劉柏煊介紹,總臺新聞中心前后方團隊密切配合,經濟部在博覽會上采訪國家部委、國家智庫、非洲經貿團負責人,第一時間權威發布多組重點報道與關鍵數據,每日滾動推出動態消息和新聞特寫,透視中非經貿合作的新領域和新動向,充分展現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豐碩成果。

此外,經濟日報推出整版特刊,深入展現了中非、湘非經貿合作從傳統貿易、工程建設領域向數字、綠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興領域延伸的進程,全面展示出湖南作為地方對非經貿合作的窗口形象;光明日報推出《中非合作的路越走越寬——第三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現場掠影》等一批重點報道;中新社積極聯動全球華文媒體講好中非經貿合作故事;科技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農民日報等央媒均聚焦中非經貿博覽會,推出多條相關報道。

新視野、新格局看湖南

“建通道、謀創新、拓平臺。湖南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7月2日,《人民日報》推出的大篇幅特別報道《湖南積極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對外經貿合作走深走實/努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全網閱讀熱點。

從中非經貿博覽會出發,央媒報道不局限于湘非合作成果,還深入報道了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實踐。

“采訪中,我發現湖南的開放程度比印象中更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記者戴鎧亦感嘆,不論展會觀眾還是組織方的熱情合作,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展會整體組織得很好,新聞服務保障工作到位,媒體報道數量和質量都有提升,擴大了展會和湖南在國內外影響力。”

展會期間,很多非洲政要和著名企業家閱讀了《中國日報》重頭報道《湘非合作邁上新臺階 對非貿易駛入快車道》。“我們連續三天推出英文會刊,不僅報道展會,也報道對外開放的湖南。”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記者徐潔茹說,她看到大批湖南觀眾觀展,非常愿意和非洲人進行交流和貿易,正是這種開放的態度和努力,一點一滴積累,促成中國成為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

徐潔茹告訴記者,《中國日報》計劃為本屆展會制作綜合報道視頻,其中包括對湖南開放發展情況的展現,“這是對湖南形象的一次新認識,也是講好新時代湖南故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