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項目 >

《人民日報》女性生育年齡遭批

2023-06-24 16:58:34    來源:飯飯媽媽育兒

生育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對所有人來說比較重要的問題,而在最近的幾年時間里,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比如國家多次發布生育政策等。

而很多媒體,也著手于生育問題的探討,但是,其中有些看起來很正常的言論,卻很奇怪的被人抨擊。

《人民日報》發文最佳生育年齡,卻遭眾人抨擊


(相關資料圖)

此前,《人民日報》在微博上發文,稱女性的 最佳生育年齡為25周歲~29周歲 。

而這一內容的真實性是不容置疑的,因為根據醫學專家表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就是這個階段。

如果女性的生育年齡過小,那么身體發育還不算特別成熟,不是最佳的生育時間。

而女性的 年齡超過30歲 ,則面臨卵細胞質量降低的因素。如果女性的 年齡超過了35歲 ,那就屬于高齡孕婦了,無論是對胎兒,還是對孕媽本身,都是具有更大風險的。

這么看來,《人民日報》所闡述的觀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抨擊這條消息呢?

主要是因為人們覺得《人民日報》沒有考慮到實際問題,只是單單的將最佳生育年齡提出來,卻沒有提出如何讓年輕夫妻在這段時間內能夠安心的去生育:

“這個階段,正處于搞事業的關鍵階段,要是生孩子,工作怎么辦?”

粗略計算了一下,一個人如果博士畢業,那么根據所學專業的不同,他的畢業年齡在28歲~30歲,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博士畢業即不適合生娃。

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內生娃,那必定會耽誤事業的發展,耽誤找工作。

生完孩子之后,還需要養,如果沒有老人幫忙,起碼等到孩子3歲上了幼兒園,才能夠正常的上班。

但這也就意味著,很多寶媽找工作的時候,年齡已經超過了30歲。

要知道,很多單位招聘的時候,30歲就是個界限, 超過30歲將很難找到好工作。

正常人大學畢業也就22歲,現在這個社會,不考個研究生很難立足。

而研究生畢業差不多24~25歲,畢了業不去工作去生娃?

生完娃專業知識也忘了,年齡也大了,也不應屆了,也沒好工作了,寒窗苦讀幾十載,到頭卻是一場空?

25歲生娃,有多少人在這個年齡能夠擁有獨立資本呢?如果沒有獨立資本,難道生了娃啃老?

……

可以看出,網友們提出的問題都是很實際的。

人口自然增長率-0.6%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國經過兩次的計劃生育調整,分別開放了二孩、三孩,本想著能夠借此提升生育率,但是得到的結果卻令人咋舌。

我國的人口自然生長率不升反降,已經達到了-0.6%,加上現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繼續這么下去,恐怕會出現難以想象的危機。

開放生育,卻出現相反結果,這一情況的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

根據人們對《人民日報》發文的反應就能夠看出一二,那就是根本性、實際性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人們無暇生娃,確切的說是沒有條件在最佳生育段生娃:

經濟基礎問題是最根本的原因,大多數人無法在適齡段生娃, 并不是他們不想生,而是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不敢生。

現在社會看似物質豐富,但其中夾雜著很多的蠅營狗茍,并且資本的黑手也伸向了民生,導致很多人經濟思維迷失,一不小心就會被“割”。

另外,目前網絡上雖說人均兩三萬,但實際上我國的 人均收入并不高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的人均收入為3.69萬元/人,也就是 一個月3000左右 ,想要達到理想的物質生活條件,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再者,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都是“先消費”一族,據相關數據顯示, 我國人均負債達到了14.7萬。

這種經濟條件下,怎么養娃?所以,才會選擇不生,或是無法在適齡段生。

《人民日報》發文沒錯,錯在沒照顧到實際情況

《人民日報》本身進行生育科普,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這樣的單純性科普,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只告訴我們要在這個時間段內生,晚了就不好了,就不要生了,但是你卻沒有告訴我應該怎么去生,你根本沒有考慮過普通人的實際問題。

確實,想要讓人們達到在適齡段內生育,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

▲經濟問題

最笨的辦法,其實就是發放合理的生育補貼,并且落實到位。

要知道,我們著手實施措施,為的是改善現狀,不是走過場。所以,補貼數額一定要足夠養育一個孩子,而且這個錢要一分不少的落在民眾手中才行。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善就業環境,讓民眾實現真正的經濟自由。我們經常說“勞動不分貴賤”,但“奇怪”的是,為什么福利有區別?退休金有差異?醫保分高低?這些都是需要改革的地方。

▲社會保障

其實,人們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帶娃。

有些人家里有老人,還能幫忙帶娃,但是有些家庭卻只有小兩口,所以帶娃很是問題,要不就耽誤工作,要不就耽誤帶娃,要不就兩個都耽誤。

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社會保障。比如建立社區托管機構等,讓年輕人能夠放心生娃, 生了娃也有人幫忙帶,自己能放心工作,這樣才不會有太大壓力。

寫在最后

這件事展現出的并不是民眾的“無理取鬧”,卻恰恰反映出一些“高位者”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卻看不到事物本質的現象,從而發布一些“可笑”的“解決問題”的言論。

在這里,也希望“何不食肉糜”不再出現,讓民生得到真正的、實實在在的關注。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