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超6個億!A股大跌 基金自購潮來了!中歐、華安最新出手

2022-01-27 09:05:10    來源:中國基金報

市場震蕩不止,公募堅定看多,拿出“真金白銀”自購來撐市場。

基金君發現,僅1月26日,就有中歐、華安基金宣布大手筆申購自家基金。而據不完全統計,2022開年以來,已有多達22家基金公司實施自購或宣布自購計劃,另有部分公司投研人員及基金經理認購或申購旗新老下產品,涉及金額超過6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A股市場震蕩不已,基金公司拿出“真金白銀”來自購顯然是為了跟投資者共擔風險,也顯露出對市場不悲觀的信心。

從歷史來看,每每市場震蕩之際,均會出現基金公司集體自購的行動,可能這一波自購潮還將涌動。

中歐、華安大手筆申購自家基金

1月26日,上海兩家基金公司中歐、華安出手,大手筆申購自家基金。

中歐基金宣布,其將于近期申購并長期持有自己旗下醫療主題基金,且將于公告之日(1月26日)起30個交易日內以自有資金申購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合計5000萬元,并持有三年以上。

除公司用自有基金申購旗下產品外,中歐旗下頂流基金經理、新晉基金“一姐”葛蘭也將于1月26日起30個交易日內申購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合計200萬元,并承諾持有三年以上。

頭部基金公司與明星基金經理聯袂出手自購,令其成為今天市場關注焦點。無獨有偶,當日另一家滬上公募華安基金也發布公告稱,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公司自1月26日起至2月25日,將使用固有資金申購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合計出資不低于5000萬元。

華安基金還表示,后續公司將持續申購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華安基金將積極維護持有人利益,繼續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職責,堅持長期投資、理性投資。

而在剛剛過去的1月25日,博道基金發布關于公司自有資金申購旗下基金的公告,公告中稱,博道基金于2022年1月24日出資1000萬元自有資金申購旗下部分基金。

稍早前的1月22日,興華基金公告,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和公司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本著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公司于2022年1月21日運用固有資金1000萬元認購公司旗下“興華消費精選6個月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A類份額”。

基金公司及人員年內自購逾6億

2022年以來,市場持續震蕩。在此背景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與主體,基金公司及旗下高管、投研人員等紛紛出手自購,為市場及投資者注入一劑又一劑強心針。

數據統計,截至1月25日,加上發起式基金法規規定成立所需的1000萬種子資金,新年以來基金公司自購金額已達4.5億元,若是加上已經公告但尚未實施的自購,如中歐、華安、博道、興華基金等,年內基金公司自購金額更是有望超過5.8億元,至少涉及26家基金公司。

具體來看,1月11日宣布成立的南方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聯接基金,成立規模差不多達到7億元,其中,南方基金運用固有資金認購達到2億元,占比28.62%。稱得上新年以來力度較大的一筆自購。

除公司用自有資金認購或申購旗下產品外,很多個人也拿出真金白銀支持自己或自家的基金。今年以來李曉星、陸彬、國曉雯、杜猛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及所在公司投研團隊、高管人員、普通員工等紛紛自掏腰包認購公司旗下新發基金。

不僅大型公募在行動,一些“新生代”公募也開啟自購模式,如恒越基金和旗下的基金經理崔寧,在恒越醫療健康精選混合發行上,基金公司以自有資金跟投1000萬元,基金經理崔寧自購100萬元。

整體來看,2022年首月尚未結束,基金公司及公募人員自購金額已經達到6億元左右,這樣的速度處于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即使在基金自購掀起高潮的2021年,整個1月份基金公司自購金額不到3億元。而在2015年至2020年,這一數據依次分別為0.68億元、0.65億元、1.8億元、2.15億元、2.2億元、1.81億元。

自購彰顯對后市信心

基金公司拿出“真金白銀”去自購,彰顯投資信心,給市場傳遞出看好后市的信號。

從基金行業歷史來看,出現兩次力度較大的“自購潮”,一次是2015年6月份大跌之后,管理層和各路機構均積極出招,基金公司也參與其中,當時7月初合計有62家基金公司動用22.32億元申購或者認購自家偏股型基金。

另一次出現在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后,當時是有41家基金公司集體行動,申購自家權益基金,合計自購資金量達到26億元。

相比這兩次大規模的“自購潮”,今年以來的基金公司自購的量級略弱一些。不過,除開這兩次集中動用較大資金量外,其他年份的自購潮量級多數也是數億元或者10億元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開年以來市場持續調整和投資者情緒低迷是本輪自購潮的大背景。在新基金發行不達預期時,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希望通過自購的方式來彰顯對市場及自身投管能力的信心,以給投資者傳達積極信號、提振市場情緒。

另一位第三方分析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主要出于“營銷”、“維系”和“投資”三大動機。基金公司自購基金能加強投資者的信任,幫助基金維持甚至擴大份額,有利于基金的“營銷”;還能“維系”基金運營,防止規模較小的基金被清退;此外,能盤活公司的自有資金,增加公司營業外收入。

不過,自購基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決心。但這僅僅是基金管理人的態度和意愿,不能代表其投管能力的好壞。

投資者應當把“自購”當成一種獨立行為來看待,不能作為購買基金時的重要參考指標,在選擇產品上還是要遵循自身的投資邏輯,多方面考察基金管理人的投管能力。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提醒,投資者可以將自購基金作為參考指標,但此外還要看歷史業績、基金經理風格是否與自己相契合,不能盲目跟風。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關鍵詞: 基金 中歐 華安 A股大跌 市場 震蕩 公募 看多 真金白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