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聚看點】【兩會新面孔】全國人大代表余淼杰:消費將上半年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2023-03-13 10:43:33    來源: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3月13日訊(記者 暢帥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通脹仍處于高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國經濟復蘇如何推進?對外貿易如何調整?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人大常委、遼寧大學校長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消費將是上半年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而出口會在下半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資料圖)

中國網財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提振信心、經濟復蘇是今年的主旋律,您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提振信心?

余淼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擴大內需必須與深化供給側改革結合在一起,這個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如出一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我們要通過有效的供給、高質量的供給來創造有效的需求。

提振信心、經濟復蘇是今年的主旋律,我認為應該從“六穩”來著手,首先是穩預期,要做好形勢判斷。

在國際環境方面,當前我們處在一個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際環境“風高浪急”,甚至有時候是“驚濤駭浪”。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是外需相對疲軟,各國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因此部分國家可能也會出臺以鄰為壑、各自為政的經濟措施。

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我們其實是全球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之一,換言之,我們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火車頭”。

基于以上判斷,我認為提振信心的具體舉措要從三個方面同時發力,即消費、投資和出口。在這三者之中,投資主要是由政府主導,這兩年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應該說是駕輕就熟的,所以最重要的方面還是在提振消費和出口方面。

對于提振消費,首先我們要切實提升老百姓的可持久收入,主要是通過減稅降費來實施,并可以考慮逐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升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比如說由目前的5000元小幅上漲5%左右,相當于間接提升了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持久收入上升的需求。

第二是要堅定地認識到,要有序地、堅定不移地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構建。統一大市場構建起來了,消費自然也就起來了。在具體舉措方面,比如促進新能源汽車以及大型家電消費,在城市中創造更多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便利化。在農村的話,通過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農村老百姓的物流速度,促進農村消費。

中國網財經:您認為經濟復蘇的關鍵點有哪些?復蘇速度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

余淼杰:經濟復蘇的關鍵點也在于投資、消費和出口。

從數據來看,去年四季度,疫情反彈再次對消費市場造成一定沖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7%。去年疫情放開之后,我們的消費在反彈性恢復,我認為今年第一季度的消費比2022年第四季度環比上升10%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我判斷,消費將是上半年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出口會在下半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復蘇的速度來看,我認為它最重要是會受到國內統一大市場構建的速度影響。換言之,就是在要素市場,我們是否夠在資金、能源、土地、人才方面形成流動性強的國內統一大市場。

我認為統一的精髓不在于計劃,而在于要素自由流動。而實現自由流動的第一步是各種要素按照最優的價格配置;第二步是要形成一個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循環,降低貿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是要保證好內外貿產品的“三同”,即同等質量,同個標準,同個生產線。

中國網財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全球通脹仍處于高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外部打壓遏制不斷上升。您怎么看待目前我國外貿面臨的現狀?應如何應對?

余淼杰:我們應對的策略首先是進一步推進“六穩”,也就是說在穩預期的基礎上,通過穩外資、穩外貿、穩投資、穩金融來實現最終的穩就業。

具體的應對我認為分幾個方面:一是擴大出口的目的地,同時出口不同國家的產品要做好差異化管理。

二是要擴大進口,特別是擴大從日韓進口核心零部件,提升我們的技術,同時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打造國際合作的新格局。

三是要積極推進服務貿易的建設,特別是在旅游、運輸、教育、醫療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四是要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不斷發力。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外貿開局平穩,進出口總值6.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萬億元,增長0.9%;進口2.68萬億元,下降2.9%;貿易順差8103.2億元,擴大16.2%。

我認為到今年年底看,外貿成績單將會很“好看”,進出口總額預計能達到48萬億元到50萬億元之間,實現六萬億人民幣的貿易順差是沒有問題的,我非常有信心。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