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資本 >

神奇生物在哪里丨湖南發現蛙類新物種,你見過嗎?-環球播報

2023-06-24 18:00:44    來源:三湘都市報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24日訊(文/視頻 全媒體記者 李成輝)記者6月24日從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工作人員在斗篷山林區開展縣域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了一種蛙科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桑植湍蛙。該研究成果已在《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刊物上發表。


(相關資料圖)

與所屬已知物種形態上均存差異

湍蛙,蛙科的1屬,體扁平,后肢細長;趾蹼發達,絕大多數為全蹼,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盤狀,背面有一橫凹痕,腹面呈肉墊狀,借以貼附在溪流石上。中國現有15種,分布于秦嶺以南、西藏南部、華東南地區和海南島。山區種類較多,華南湍蛙分布區廣。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向建軍介紹,經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楊道德教授團隊,中科院成都動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員一同到發現地開展調查,新發現的湍蛙與湍蛙屬已知物種間在形態上均存在差異,故對其分類進行了系統研究。基于分子系統學、形態學和生物聲學的研究結果都證實了其應為一新物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桑植湍蛙,物種名源于模式產地——桑植地區。

新種與其同系物的不同之處在于以下特點:成年雄蛙體長為40.3至40.9毫米,成年雌蛙為52.6至57.7毫米;頭部長度約等于或大于頭部寬度;背部光滑;背外側褶皺不存在,但形成一系列細長的腺體,形成一條不完整的線條;下側翼上有密集的小旋節瘤,上側翼有稀疏的扁平結節。

腹部的皮膚稍呈顆粒狀,大腿腹面半腹面有腺體;鼓膜不明顯,小,由腺體覆蓋;嘴角周圍有密集的棘結節;在兩個斜脊上有伏梅林牙;指下的多余結節Il,Ill和IV;幾個凸出的結節圍繞著泄殖腔區域,肛門兩側有一對較大的結節;第四趾的每一側的蛛網在第三節之間到達這個區域。

湍蛙不鳴,桑植湍蛙雄蛙也無聲囊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季雨水充沛。池畔寧靜的鄉村,不時傳來陣陣蛙鳴。然而,生活在陡峭山谷和山間湍急水流中的湍蛙,不僅不能大聲歌唱,甚至無法發出聲音。它們安靜地躲在水中下陷的石頭表面,立在樹枝或植物上。

桑植湍蛙也不例外,不僅不能發出聲音,雄蛙甚至連聲囊都沒有。向建軍介紹,這是山谷中湍急的水流環境造成的。湍蛙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澗的急流中,日夜奔流產生的巨大聲音淹沒了青蛙的陣陣叫聲,使其叫聲未能發揮像其他雄性無尾兩棲類動物求偶繁殖的作用。

久而久之,雄蛙停止了鳴叫,聲囊也逐漸退化甚至消失。由于長期適應急流中的生活環境,湍蛙的身體變得極其扁平,雄蛙明顯比雌蛙小,“這些特點有利于減小流水對其的影響。”

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到今日,研究發現以前不被認知的新物種,尤其是蛙類等新物種,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受生存環境影響,湖南原來的常見蛙也慢慢變得稀有。

“新物種的發現說明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蛙是人類的益友,對該物種我們將繼續開展生態與保護研究工作。”向建軍表示。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