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投 >

藝人經濟火爆? 參加藝考的各家鮮肉小花輪番霸占熱搜

2018-04-03 13:36:4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近年來,在大量只針對高考升學的藝考培訓之外,還出現了一些“高考+考后鋪路”的一條龍式藝考培訓機構,這些機構聲稱可以為學生安排“出口”。這種一條龍式的藝考培訓新嘗試是否會成為主流?藝考機構“造星”真的靠譜嗎?

又到了一年一度藝考時。八大門類中最吸睛的莫過于表演專業,吳磊、易烊千璽、李蘭迪、宋祖兒……今年參加藝考的各家鮮肉小花輪番霸占熱搜。

在吃瓜群眾忙著搜尋自家愛豆的同時,藝考的關注度和熱度也逐年攀升,吸引了大量藝考生的涌入,由此藝考專業課培訓也成為剛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了解到,每年有近100萬考生參加藝考,而頂尖院校中戲、上戲、北電的總錄取比例約為380:1。同時,藝考生還需要支付一筆價值不菲的學費,月均價約在2萬~4萬元之間。

在激烈競爭、高額學費、高關注度等因素的疊加下,藝考培訓市場逐年火爆,據《2017年藝術培訓行業深度研究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高考藝術培訓市場規模已達350億元,預計2020年規模將增至540億元。

藝考機構涉水“造星” 拉長產品鏈提供“一站式服務”

說起藝考培訓,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各種簡易的考前突擊輔導班。實際上,藝考培訓機構已經不是十年前的“艱苦”模樣,而藝考培訓市場也不再是一片藍海。從事藝考行業15年的中影人藝考創始人楊立成向每經記者介紹,目前全國約有上萬家藝考培訓機構,并且每年持續新增,競爭漸趨激烈。

▲我國藝術教育機構數量及增速

每經記者觀察到,近年來,在大量只針對高考升學的藝考培訓之外,還出現了一些“高考+考后鋪路”的一條龍式藝考培訓機構,這些機構聲稱可以為學生安排“出口”。這種一條龍式的藝考培訓新嘗試是否會成為主流?藝考機構“造星”真的靠譜嗎?

今年參加藝考的李蘭迪因主演《你好,舊時光》《無心法師2》等備受關注,“那時候她已經在拍戲了,只能在她拍戲的間隙,一對一(教學)”,為其教授專業課的藝稟天輔創始人彭云飛老師向每經影視記者透露。除了李蘭迪,童星出身的林妙可、“小蘇語凝”李凱馨也曾在去年于藝稟天輔接受藝考培訓。

▲《你好,舊時光》中,李云迪飾演的女主余周周

據彭云飛的合伙人張洋介紹,藝稟天輔和市場上的影視公司嫁接很緊密。“我們不僅為學員提供高考類藝考培訓,而且會給學員向廣大市場提供拍戲的機會,也會提供和各大經紀公司提供簽約的機會,讓藝稟天輔的學員可以在考學的同時,也多一條路走”。

表演、播音、編導類藝考機構中唯一的新三板上市公司微力量(836143),則在做藝考培訓的同時,也參與投資《天津大碼頭》等影視劇,稱為藝考生提供“一站式服務”。“我們幫助藝考生進入大學學習,通過大學教育后,也為他們也安排出口,進入一些影視類的經紀公司、劇組、節目組”,一位接近微力量的相關人士對每經記者表示。

不過,多位常年從事藝考教學的從業者告訴每經記者,稱并不認同藝考機構走“造星”路線,普遍認為這大多是吸引學生和家長的噱頭,藝考培訓應專注于升學和考前培訓,由大學院校來培養學生。“如果由本身是做藝考機構的去做這個,有些牽強,若是專做藝人培訓的公司,也有自己的路子,那是另一個維度的事情”,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只做藝考培訓,或是拉長產品鏈做后續服務,這是各自產品鏈選擇的問題,總體看來,由于大部分學生關注升學,升學后的后續服務市場需求并不旺,只是少數需求”,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對每經記者分析道。

門檻低、亂象叢生、洗牌不斷 行業亟需標準

藝考市場雖然一年比一年火爆,但是卻始終沒有出現像新東方、學而思這樣的龍頭教育機構,也很難獨立上市,目前仍處在魚龍混雜、亂象叢生的野生階段。楊立成對每經記者直言:“這個行業,現在并不好,太多不講誠信,坑蒙拐騙,外人看來藝考培訓市場是上升趨勢,但實際是下滑的”。

楊立成對每經記者透露,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培訓機構與學校內部老師合作靠拿回扣生存,“現在中國的藝考培訓市場是被這種培訓機構給毀了”。“目前藝術培訓發展太快,但是產能不夠多,很多孩子畢業后,就業面窄,找不到理想工作,回去搞教育培訓,找地方的高中老師拉關系、拉學生,有的跟學校五五分,比如收一萬塊錢學費,5000塊錢給學校,校長、班主任等都能得到好處費”。

▲用戶藝考機構來源

在每年大量新的藝考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時,卻也有不少經營了十幾年的大型老牌藝考機構如奧爾藝考、藝先鋒等卻紛紛倒閉了。

“北京有幾家大的藝考機構在地方做加盟校,只是帶著北京的牌子到地方去,讓學生交高額學費,實際上還是用原來地方的師資,沒有匹配北京中戲、北電、中傳等優秀師資,在地方出不來成績,收費還很高,把口碑做壞了,也影響了北京地區,北京幾家曾經風光一時的藝考機構每年做幾千萬產值的,但不注重師資和內部管理,把藝考教育當產品搞市場批發運營,最后短時間兩三年內就倒閉了,也有很多全國地方機構在地方做幾十家合作直營校與高中合作,不讓學生請假外出學習,然后到北京創立了品牌,把學生帶到北京急訓沖刺班打著聘請北京中傳、中戲、北電等名校師資,實際上聘請的大部分都是這幾大院校短期培訓進修班出來的人擔任教室,打著幾大名校畢業的優秀教師。”

在這種行業急劇不穩定的洗牌趨勢下,各大藝考機構該何去何從、如何生存?對此,楊立成的表示還將繼續擴大規模,放棄加盟校,將在西安、廣州等12個城市建立直營校,全部由北京統一組建師資輸送到地方。

與走規模化路線的中影人藝考不同,藝考市場也有不少存活十余年的專攻某一門專業作坊式藝考機構,這些機構師資規模普遍在10~20人左右、招生規模100~150人。“大機構基本飽和,有特點的小機構會越來越多,小機構相對靈活,資金管理、現金流其實都比大機構要好,大機構表面看起來很大,利潤率其實很薄”,一位作坊藝考機構從業者向記者透露。

多位作坊式藝考機構創始人對記者表示,不會考慮融資或擴大規模。“我們不會去碰融資,我們的教學、管理都不是從規模的角度來考慮,一旦接觸了就需要考慮體量、流水等,還是希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上”,專攻播音專業的梵貝傳媒藝術學校校長王鋼對記者說道。而前述作坊藝考機構從業者的考量則在于轉型其他業務,“這個行業門檻太低,魚目混珠,勞心勞神,需要行業標準,太多見不得人的東西”。

關鍵詞: 藝人經濟 藝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