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投 >

232和301 中美貿易摩擦中這兩個數代表什么?

2018-04-09 13:41:23    來源:國是直通車

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

當地4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此前,美國政府依據301調查單方認定結果,宣布將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約5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

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

在這場中美貿易摩擦中,有兩個高頻詞:“301調查”和“232措施”。這兩個詞到底指什么?又有什么力量竟然可以挑起中美兩大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

“我認為301調查也好,232措施也好,都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快速崛起,而232措施針對的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更只是一個借口。”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表示。

232措施

據了解,美國232調查,是指美國商務部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對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的立案調查。

2017年4月20日,應美國總統要求,美國商務部對進口鋼鐵產品啟動232調查;?2017年4月27日,應美國總統要求,美國商務部對進口鋁產品啟動232調查 。

華盛頓時間2018年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國家安全調查(232調查)報告,認為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嚴重損害了美國內產業,威脅到美國家安全。美國商務部據此向特朗普提出建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等進口限制措施。

2018年3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公告,認定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決定于3月23日起,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即232措施)。

以全球鋼鐵產能過剩作為借口對中國挑起貿易摩擦,實際上只是掩人耳目

但在趙萍看來,發起針對鋼鋁的調查只是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一個借口。“的確,美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進口國,而中國是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和鋼鐵生產國。但。”

她進一步分析,因為鋼鐵產能過剩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不只是中國。比如日本、印度等國家都存在著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而且世界鋼鐵協會也表示,鋼鐵產能過剩需要全球共同面對。而美國把矛頭指向中國,一方面因為鋼鐵征稅比較多,另一方面也是想以此為借口,挑起中美貿易摩擦。

同時,已于3月23日起實施的232措施中,歐盟、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墨西哥、韓國等經濟體的鋼鋁關稅得到暫時豁免。這在趙萍看來,也是一種外交孤立中國的手段。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亦認為,這些經濟體獲得豁免的重要條件,就是跟隨美國加入制裁中國鋼鋁的陣營。“它們為保住自己在美國的利益,不得不屈從于特朗普。如此發展下去就不僅僅是兩國的貿易摩擦了。”

301調查

美國公布301調查項下對華擬征稅商品清單是基于301條款,而301條款則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通常而言,“301條款”是美國貿易法中有關對外國立法或行政上違反協定、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采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

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迄今為止美國已120多次舉起301“大棒”。

此次特朗普于當地時間22日在白宮簽署針對中國的總統備忘錄即是基于“301調查”的結果。

美國之所以針對中國的知識產權相關問題揮出‘大棒’,實際上就是想遏制中國的發展

在趙萍看來,此次美國發起301調查并簽署總統備忘錄的真正目的,是因為隨著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不斷發展,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逐漸落地,中國的產業從原來的重化工業進入到具有更高價值、更高科技含量的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美國產生了危機感。“,避免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當中與美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趕超美國。”

美國的擔心不無道理。早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2013年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就顯示,通過對中美兩國綜合國力占世界總量比重的計算表明,過去20多年,中國屬于綜合國力上升國, 即“走上坡路”,而美國屬于綜合國力下降國,即“走下坡路”。中國綜合國力占世界比重已經從1990年的4.03% 上升到2013年的16.57% ,上升了12.54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則從占世界22.71% 下降到2013年的16.32% ,下降了6.39個百分點。

而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的測算,如果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2018年的GDP很可能達到美國的2/3,與美國之間的經濟總規模差距正在逐漸縮短。

“特別是最近這幾年,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專利申請的數量增長速度明顯高于美國,這讓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的美國有了更多的危機感,它希望通過像301調查這種非常規的手段,以及反傾銷、反補貼的行為來挑起更多的貿易摩擦,使中國的貿易條件變差,從而遏制中國的發展速度。”趙萍表示,美國這樣做是因為有過成功的經驗。在歷史上,美日貿易摩擦時日本的經濟正在不斷崛起,并且日本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逐漸與美國縮短差距。從60年代的紡織品貿易到70年代的機電產品貿易,美國不斷向日本增加貿易摩擦,最終在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使日本的貿易條件迅速惡化。

美國希望通過這次貿易摩擦可以實現在經濟上打壓中國,在外交上孤立中國的策略。從而迫使中國像當年日本一樣委曲求全去接受它的談判條件

因此,。

但這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看來,美國此舉是“老腦筋”,把上世紀80年代的老辦法搬到現在,是對時代,也是對中國的誤解。中國在經濟上不依附美國,完全會獨立自主做出決策。

趙萍進一步分析,首先,中國和日本不一樣,雖然外貿在中國的GDP中占比較高,但是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內可供整合的資源較少,因而騰挪空間比較小。而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只是經濟體量大,而且幅員遼闊,經濟梯度發展的空間比較大,因此中國可以在應對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的時候,更多的利用國內市場去消化外來的壓力。

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崛起,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來參與全球治理,和美國的單邊主義,美國之上,唯我獨尊的全球治理理念大相徑庭

其次,從外交角度而言,中國與日本當年的狀況也不一樣。日本是美國的盟國,一直依附于美國,而中國歷來自主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比如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這樣的多雙邊機制,使更多的國家享受到中國發展的成果。。“所以我認為美國要想在中美關系當中重演美日貿易摩擦的歷史,應該說是一廂情愿。”

關鍵詞: 中美 貿易摩擦 兩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