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投 >

產業互聯網人的難點在于跨界人才

2018-11-26 15:52:45    來源:cechina.cn

產業互聯網最早可以追溯到1968年,那也是工業4.0的時間節點,當時產生了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PLC)。

1973年的時間,計算機集成的制造系統,即CIM的概念被提出。大概80年代時,我國開始跟進計算機集成的制造系統的概念,1999年左右清華還成立了一個計算機集成的制造系統中心。

這段時期,美國一直在探索計算機技術或者IT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1988年,美國國家相關研究委員會出版了關于計算機集成的制造系統的研究計劃。

其實,80年代日本也計劃探討如何構建智能制造這個學科。但1995年,日本才開始正式推出相關研究。

2000年左右,互聯網就開始蓬勃發展了。2005年的時候,日本人不準備再研究制造業的人工智能的應用,而是想把人工智能直接引入到制造業里面來,以后不用人工作了。

2007年左右,美國的NSF(國家科學基金會)提出了所謂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概念,目的是為制造業找出信息技術在制造業應用的學科,創造一個新的學科,當時他們預計用10-20年的時間做成。大概在2016年的時候,它們就和美國商務部發布了一個信息物理系統的教學指南報告。

2011年,德國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統+制造業=工業4.0,把它作為一個未來項目來做。

2012年美國也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日本也開始逐漸提出所謂的機器人革命,以及工業價值鏈計劃,緊接著到2015年左右,中國就開始提出中國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主脈絡就是人們一直以來探索的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基本上跟傳統的消費互聯網探索時間基本同步。

但是,工業本身的周期規律所決定了它不太可能快速做到一個很成熟的產業,所以直到現在已經5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大家還認為產業互聯網不夠成熟。

為什么?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就如同電燈的開關,它是一個開關邏輯,它的開、關,體現在計算機里面就是0和1,在生產制造時也一樣,所以它的邏輯當然比開關邏輯復雜得多。

在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產生之前,普通開關是通過電器化的方式來控制的,通過繼電器,也要通過一系列邏輯。如果生產現場的控制邏輯復雜,那繼電器就非常大。

第一次提出電子化控制需求的是通用汽車,他們希望有個東西,讓生產線上的設備更容易調整,調整時布線等盡可能少。在這方面,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的好處就是,在一個圖形界面上通過拖拉一些東西,就可以把調整的邏輯完成。

像其它領域一樣,產業互聯網也追求盡可能地操作簡單,但是工業領域的投資大,改造起來也比較復雜。不過有了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它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很快,大量企業開始參與使用可編程的邏輯控制器。

但是,工業互聯網或者產業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至少跟消費互聯網相比是遠遠落后的。早期在2012年左右的時候,GE還做了一個統計,它統計在2000年到201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的生產力增長水平大概在3%左右,但是到了2010年,再到2015年的階段,其實全球的生產力增長水平大概在0.3%這么一個水平。

全球從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來看,基本上沒什么增長。是因為人們已經把先進技術用到頭了,原因是新興的信息技術在工業方面還沒有成熟的應用。具體體現在兩點:

第一、美國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里面說,產業互聯網總體來講沒形成范式,因為缺乏范式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體系,沒有奠定基本的理論基礎,后人也難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

第二個,產業互聯網沒有形成一固定的粉絲,粉絲可以去宣揚這個概念,使得群體逐漸擴大。其實也可以說產業互聯網在過去沒有形成一個流派。

著名演化經濟學家佩雷斯有一個技術革命周期理論,50-60年為一個周期,新興技術運用到產業上會大幅的提高生產力的水平,但后面就不行了,因為該用的技術都用上了,生產力水平也就提高到頭了。

工業革命以來一共發生了5次技術革命,每次技術革命都有4個階段,比如說最開始大家都搞范式,提新概念,但發現新概念不能提高生產業,因為我們的技術設施不齊全。

例如,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在初期發展的時候,我們對它有一些認識,但是可能還沒有專家明確指出我可能需要什么技術設施,我們現在明白了,需要便宜的物流、電子支付、信用,可能需要這些基礎設施。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也處于這種狀況,基礎設施是什么,我們現在還沒辦法回答。

但是只有等基礎設施具備的時候,加上資本的應用,可能這個產業才能蓬勃發展,才會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這是從產業互聯網過去的狀況。

未來,對于中國政府和互聯網產業來講,其實問題很簡單,產業互聯網是怎么發揮網絡大國的優勢。

目前產業互聯網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是對制造系統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我認為我們產業互聯網目前都是要把制造系統到底是怎么樣的,讓我們的經濟學家,不搞技術的也聽得懂,這可能是我們的一個難點,當然我也做不到,只是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一定要這么做,否則對經濟學家要求就高了,要去學技術。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