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理財安全,把好自己這一關

2018-10-08 15:06:28    來源:人民日報

有投保者在簽單“雙錄”時過于隨意,完全按照銷售人員安排的“劇本”進行,導致維權證據不足,無法認定銷售人員誤導行為,最終只能吃“啞巴虧”

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有些市場違規行為,監管機構能防患未然、織密防線;有些可能無法提前預判預防、及時查處,還需要消費者繃緊防范風險這根弦

為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防止營銷員在推銷時夸大收益、避談免責條款,監管部門從2017年11月1日起實施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措施,是要求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通過錄音、錄像等手段采集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記錄和保存保險銷售過程,業內稱之為“雙錄”。

近年來,金融消費糾紛頻發,然而對簿公堂時,對于營銷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買賣雙方各執一詞,給監管者和執法者裁斷造成不少困惑。常言道,“口說無憑,立字為證”。“雙錄”就是通過影音手段,使銷售行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詢,厘清雙方責任、避免推諉扯皮,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令合規經營者免受“冤屈”。

為遏制違規營銷,以往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做過很多嘗試。比如出臺行業示范條款、規定重疾險核心病種、進行合同表述通俗化改革、明確免責條款印刷字號,等等。然而,利益驅動之下,一些營銷人員總能想辦法繞過規矩坑蒙消費者,因此,監管部門讓買賣雙方“出鏡留聲”,也是為了更有效保護消費者想出的一個招數。

令人遺憾的是,有些消費者對這個能夠維護自身權益的做法卻不夠重視。日前,北京市保監局發出消費警示,有投保者在簽單“雙錄”時過于隨意,完全按照銷售人員安排的“劇本”進行,導致維權證據不足,無法認定銷售人員誤導行為,最終只能吃“啞巴虧”??梢姡舯O管盡力而消費者不“上心”,權益保護仍然落不到實處。

這事看似不大,但反映了理財市場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不少消費者在理財過程中,對收益率之類關注多,卻對安全問題往往不太當回事,防范意識明顯不足。當前,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有些市場違規行為,監管機構能做到防患未然、織密防線;有些則可能無法提前預判預防、及時查處,還需消費者自己把好安全關。

首先,要有意識地學習一些金融知識。從媒體以往曝出的案例看,某些“財富神話”漏洞百出,違背基本常識,但仍有消費者深信不疑,對親朋好友的勸誡提示置若罔聞、固執己見。其上當受騙,讓人同情,也讓人嘆息。最終,即便騙子鋃鐺入獄,但消費者自身的損失已無法挽回。當然,金融產品設計較為復雜,有關部門還得強化作為,辦好社會大課堂,讓傳播金融知識、警示消費陷阱的“大喇叭”深入人心,蓋過各路騙子的巧舌如簧。

其次,要時刻繃緊防范風險這根弦。其實,老百姓在投資理財時,很多交易環節都有監管提示。但有些人大大咧咧,閱讀合同一目十行,風險提示統統畫鉤,將“雙錄”視同兒戲,出了問題才追悔莫及。還有些人礙于情面,跟熟識的代理人不愿“丑話說在前頭”。事實證明,面對熟人時的“不情愿”“不好意思”,在重視契約精神的市場規則面前,并不適用。

此外,要特別提示老年人在投資理財時務須謹慎。遇到“餡餅”千萬不能輕信,要多和家人商量,多向正規機構咨詢。

加大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從根本上還要靠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比如繼續提高金融機構經營透明度、強化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提高消費者保護條款對金融專業問題的適用性,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以保護消費者利益,強化對金融機構違反公平合理原則的業務的實質性約束;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做好對違規行為高發問題的甄選預判,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改進舉措,采用更多“聰明”的、消費者愿意接受的手段留存證據,等等。消費者守牢心中底線,監管機構筑牢安全防線,才能讓金融市場激濁揚清,讓理財變得更加踏實穩健。

關鍵詞: 一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