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中國經濟登陸產業互聯網 各業專家學者描繪“戰場地圖”

2019-03-29 15:40:05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9日訊 產業互聯網如何助力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3月21日,由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以及清華創新發展研究院產業圓桌共同舉辦的“探路產業互聯網”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來自政府、學界、企業的各個專家學者共同就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賽富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朱恒源等業內專家,集眾智、看未來。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則以醫療、教育、車聯等智慧產業實踐案例,介紹了騰訊對產業互聯網的思考。

2018年9月30日,騰訊推動組織架構變革,首度提出了“擁抱產業互聯網”。半年多來,學界、業界對產業互聯網的討論正在走向深入。陳清泰認為,“產業互聯網發展正當其時,恰好與當前產業升級和增長動力轉型相契合。” 鄔賀銓則直言不諱地表示:“面對產業互聯網革命,各產業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借口說要等待AI、5G這些技術成熟,因為很多方面變革,現有的技術就能實現。”

風口之下看本質,產業互聯網究竟是什么?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進入到非常重要的時期,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的一股力量,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在當前階段受到各方的重視,可以說正當其時。

陳清泰指出,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一系列趨勢性變化,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規模擴張拉動為主,轉向技術進步驅動的效率提升。不過,要完成這一轉變并不容易,這是因為,技術的來源要從引進為主要轉向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世界上跨過這個門檻的國家并不多。

在這一輪的產業革命中,中國具備一系列有利條件,產業互聯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契機。陳清泰認為,“把握得好,有條件乘這次技術變軌之機改變我國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凡是有痛點、難點,過不了關的、效率不高的、有各種各樣障礙的領域和企業,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大都可以找到新的解決方案。而這就是產業互聯網。”

陳清泰清楚闡釋了中國轉型契機下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性。鄔賀銓則在發言中表示,目前許多技術已經進入成熟期,足夠支撐企業去解決實際問題,但需要產業互聯網這種幫助企業利用技術因勢利導,解決實際困難的全新體系。這種體系類似于工業互聯網,但意義更為廣泛。湯道生則表示,“消費端的需求服務和生產端的制造環節是應該連接起來,我們提產業互聯網,就是更多的打開思維,互聯網不只限制在工業,也不只限制在消費,是一個貫通的整體。比如我們做智慧車聯的音樂等等內容,需要在汽車生產環節就準備好這些能力,思考怎么接入汽車。只講工業互聯網,會忽視掉消費端所帶來的新空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認為工業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英文上都是一樣,可以叫產業互聯網,也可以叫工業互聯網,本質上產業革命與工業革命也是一件事。

建設產業互聯網也是建設產業生態

不只是汽車行業,產業互聯網想要落地到各個領域,要集合每一個行業的特點和難點來“因地制宜”。就如何和行業結合的問題,鄔賀銓認為,產業互聯網可以從產品生命周期的任何環節切入,行業的多樣性讓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也是多樣化的,“產業互聯網沒有固定的模式,要以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并重來探索發展之路。”他舉例說明,亞馬遜、上汽通用、GE、富士康從市場和數據分析、供應鏈、網絡協同設計、數字化制造等不同環節切入,實踐著多樣的路徑。

作為實踐者,面對行業復雜和多樣的特性,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立場,則是與合作伙伴一起共建生態。“產業互聯網有兩個觀點,一種觀點是認為互聯網企業是一個顛覆者,要重造一個行業,這不是騰訊的風格。我們是另外一個觀點,更多是從助手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幫助各行各業轉型升級。”湯道生解釋說,合作伙伴的行業專業性是最需要重視的,騰訊是以一個平臺方的角色,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一些模式、一些新的行業平臺,然后再把這些能力給小企業,最終希望實現全行業能力的升級。

單一龍頭企業難于讓產業互聯網揮發最大效能,各種力量互相配合才更加容易成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也同樣認為,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是生態系統,“不管公司有多大,如果這個行業只有一家,一定沒有未來。獨木不成林,百花齊放才能形成一個行業發展的前景。這是一個生態的問題。在個體之上應該有無數生態的元素。”

前景可期,任重道遠,難點在哪里?

行業多種多樣,遇到的難題也千千萬萬。產業互聯網的生態建設將面對規模、成本等多方面的復雜壓力,機遇與挑戰并存。趙昌文坦言,相比于消費互聯網,重資產模式決定了產業互聯網投入大、盈利周期長,因此產業互聯網的關鍵規模更重要,“沒有達到這個規模的話,企業是沒有一個正反饋效應的;過了這個規模以后,才會有正反饋效應,能形成良性互動。”

受限于規模和成本等問題,如何在有限投入期內實現盈利?在賽富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看來,這是需要持續探索的問題。他就認為,產業互聯網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盈利模式相比消費互聯網并不清晰。閻焱還提出了一系列的相關難點,比如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中,中國企業的優勢在哪里,哪些地方會遇到瓶頸等等,閻焱認為,這些問題決定著產業互聯網的前景,“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以后,我們才會有大的發展”。

不過,針對閻焱對于盈利模式的質疑,朱恒源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盈利模式是人們不斷試錯和探索的結果”。20年前的中國互聯網行業也并不清楚有哪些盈利模式,都是在不成熟的環境下,以試錯的方式迭代。現在,產業互聯網也是類似,大趨勢已經形成,盈利模式問題將在探索中解決。

垂直至行業,深入到企業,聚焦業務場景,未來或在此處

雖然產業互聯網剛剛起步,仍面臨許多挑戰,但與會專家一個默契就是“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的下半場。”如果說互聯網的上半場是兇猛的流量模式,那下半場則是細膩的運用下沉過程。下沉的方向,是行業、企業和業務場景。

作為一家以“通過互聯網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為使命的企業,騰訊一直在不斷探索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據湯道生介紹,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布局已經覆蓋到出行、教育、醫療、零售、制造、地產、金融、政務等領域,通過騰訊云提供了60多種行業解決方案、192個業務場景全棧解決方案。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在了騰訊云業務的飛速提升上,在前不久騰訊發布的2018年財報中提到,騰訊云全年營收達人民幣91億,同比增長超過100%。

陳清泰對騰訊的深入到垂直產業中逐個突破的做法給予了認可,他直言,“產業互聯網沒有那么多高大上,要一個一個的產業做下來。一個行業的做法看來是有效的,就可以變成一種解決方案。”他表示,這樣逐個突破不同行業的過程中,有了數據的積累與經驗積累,就可以變成一種模式,最終,各個行業都可以找到一種模式,逐漸推開,整個中國產業的效率得到提高。

產業互聯網的未來該如何走?十二位大咖們通過交流討論,正在探索一些可行的路徑。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朱恒源教授在最后總結的一樣:“好戲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場我們都知道戰場的戰爭,但是誰也沒有地圖。”

關鍵詞: 中國經濟 產業 互聯網 專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