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整治涉企亂收費 暢通政策紅利傳導路徑

2021-12-28 10:35:15    來源:工人日報

無論是不按規定嚴格落實惠企利企政策,還是利用信息等優勢形成的盲區打“擦邊球”轉嫁成本,都不會改變亂收費的本質。這些亂收費行為嚴重擾亂行業秩序,加重企業負擔,減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正當權益。

減稅降費是國家出臺的惠企政策,亂收費行為嚴重阻礙政策紅利的傳導路徑,使惠企政策成了看得見、摸不著的“紙面上紅利”——12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官網上公布6起典型案例,涉及重復收費、自立項目收費、只收費不服務、繼續收取取消項目等多種增加運輸物流負擔的違法違規行為,以案釋法、以案普法,進一步提醒交通領域經營者嚴格依法依規經營,加強價格自律,共同降低運輸物流成本,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此次公布6個典型案例,是2021年市場監管部門開展的“治理涉企收費 減輕企業負擔”專項行動中,繼公布中國珠寶玉石協會、上海市容環境衛生協會等12起行業協會違規收費典型案例之后的又一次集中曝光行動。在“治理涉企收費 減輕企業負擔”專項行動中,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涉企收費集中檢查,督促違規收費主體主動退還違規收費,清理不合理的收費行為,取得了顯著成效。此次交通物流企業亂收費典型案例的發布,不僅是對違法當事人的懲戒、對被收費企業合法權益的維護,同時是對交通領域其他企業的警示。

近一段時間,受物流成本上升、疫情沖擊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一些企業經營發展面臨許多壓力。實施降稅減費的優惠政策,是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對沖不利影響的重要舉措。交通領域中的機場、鐵路、港口收費都有明確標準,而有些收費主體置相關政策于不顧,超標準超范圍收費,重復收費,只收費不服務,不執行收費減免政策。這些亂收費行為不僅違反了價格法、關于治理亂收費的規定等法律規定,讓國家惠企利企政策大打折扣,而且嚴重擾亂行業秩序,加重企業負擔,減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正當權益。在國家政務平臺向總理留言板塊中,許多企業強烈要求制止亂收費行為,呼吁讓企業輕裝前行。

以典型案例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規經營,引導收費主體依法合規收費,遏制價格違法違規行為,是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創新監管的有效方式。通過以案釋法,總結違規行為特點,加大曝光力度,為收費主體劃出底線;通過以案普法,讓廣大企業從案例中學法、知法、懂法,不斷提升對違規收費行為的鑒別力,為市場主體圈出維權重點;通過以案促改,堅持督促退還違規收費與處罰違規主體“兩手抓”,讓被截留的惠企紅利回流到市場主體中,為減輕企業負擔打通“最后一公里”。

涉企亂收費是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毒瘤”。盡管有關部門多次整治、持續整頓,但在一些地方,此類現象并沒有根絕——明面上的亂收費少了,暗地里的亂收費依然存在;利用行政權力亂收費的行為少了,利用自身在技術、準入、議價等方面的優勢地位,自設項目、自立標準,變相亂收費行為卻“暗流涌動”;公開硬性亂收費的現象少了,明降暗不降的“花式”亂收費行為不斷衍生。無論是不按規定嚴格落實惠企利企政策,還是利用信息等優勢形成的盲區打“擦邊球”轉嫁成本,都不會改變亂收費的本質。

市場監管部門一手抓督促整改,一手抓典型案例曝光,一方面推動政策紅利及時、足額傳導到市場主體,激發企業活力,提振市場信心,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夯實宏觀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另一方面讓更多企業了解惠企政策內涵,讓政策實施主體了解政策邊界,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監管執法的社會效應,形成社會共治的良好格局。同時,也為企業敢于維權、善于維權提供“按圖索驥”的路徑和方法。

加強涉企收費監管、減輕企業負擔,是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有力舉措。涉企亂收費行為已經成為政策紅利傳導的“梗阻”。我們期待發布典型案例能夠起到政策引領作用,在警示違法違規行為的同時,為暢通惠企政策紅利傳導路徑“拔釘去刺”。

關鍵詞: 收費 涉企 政策 企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