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消除就業歧視 婦女權益保障法大修進行時

2022-04-15 07:33:32    來源:北京商報

超8.5萬網民提出42萬余條意見,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期間,大量信息的反饋印證著婦女權益保障問題備受關注。眼下,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即將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4月14日表示,二次審議稿擬增加有關規定,加強婦女權益保障。例如在消除就業歧視方面,明確用人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限制女職工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等。

消除歧視:

不得因結婚等情形限制晉職

去年12月,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征求意見期間,共有85221位網民提出了423719條意見。此外,還收到近300封群眾來信。據悉,社會公眾的意見建議主要包括完善教育、就業等各領域的男女平等制度,保障女職工在懷孕、生育期間的休息休假權益,及時發現、有效防治拐賣婦女等嚴重侵害婦女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等。

為此,二次審議稿在初次審議稿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有關規定,加強婦女權益保障。例如二次審議稿擬增加國家建立健全職工生育休假制度的規定,保障女職工生育休假權益,促進國家生育政策落實。同時明確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限制女職工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進一步消除就業歧視。

長期以來,因孕齡女性在職場中面臨潛在的被歧視風險,一些用人單位也或多或少將其納入少聘用、少提職考量的考量。而這種情況在國家開放“三胎”等新生育政策的背景下,也有著加劇的風險。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陳文明提到,我國關于女性就業歧視的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我國現行立法中沒有關于女性就業問題的具體的法律規定以及如何實施的規定,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專門的反歧視女性就業的專門機構,沒有專門的機構來監督雇主歧視,女性在遭遇性別歧視后只能向法院提起訴訟,可是一旦走訴訟這條路,維權的成本將大大增加。再次,我國的《勞動法》是從工人的基本權利的保護方面入手來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這一角度太過于宏觀,對于就業歧視這一問題的規定過于概括缺乏可實施性。

在此背景之下,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訂至關重要。陳文明表示,此次修法明確列舉了性別歧視的主要情形,便于實踐中識別和處罰。例如規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得限定男性或者規定男性優先,除個人基本信息外,不得進一步詢問或者調查女性求職者的婚育情況以及意愿等。此外,修訂草案也進一步完善了消除就業性別歧視機制,推廣女職工特殊權益專項集體合同,建立企業性別平等報告制度等。

回應“打拐”:

戶口登記等機關及時報告

除了就業問題之外,近期個別地方暴露出嚴重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事件,也反映出了這些地方在社會基層治理、婦女權益保障領域存在一定短板弱項。

對此,臧鐵偉提到,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擬從及時發現、有效防范侵害婦女權益違法犯罪行為的角度,在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增加有關規定,如戶口登記機關、婚姻登記機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及其工作人員發現婦女疑似被拐賣、綁架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處理。

此外,婦女聯合會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拐賣、綁架等侵害婦女權益行為的排查,有關部門應當予以配合。發現婦女疑似被拐賣、綁架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并協助和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解救工作。住宿經營者應當及時準確登記住宿人員信息,健全住宿服務規章制度,加強安全保障措施,發現可能侵害婦女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近年來,我國雖加大了對人口拐賣的打擊力度,但婦女被拐賣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拐賣、收買婦女、兒童犯罪”司法案例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臺地區不作統計)均發生過拐賣婦女、兒童案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一份基于1038份裁判文書的分析統計也顯示,我國被拐婦女的年齡從14歲到60歲不等,主要集中在14歲至30歲區間段。

“草案通過上述規定和措施,及時發現和處理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并予以依法嚴厲打擊。”臧鐵偉說道。陳文明表示,增加有關強制報告與排查制度的規定,有利于明確基層政府與群眾自治組織、婦女聯合會等方面的職責,及時發現和處理侵害婦女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相關新聞

提高社會認可度 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將三審

北京商報訊(記者 楊月涵)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擬于4月18日-20日在北京舉行,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將于本次常委會會議期間進行第三次審議。4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臧鐵偉介紹,提請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三次審議稿擬作多項修改,例如突出就業導向,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貫通,提高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等。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方面作了哪些規定?對此,臧鐵偉表示,修訂草案明確了職業教育應當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實行的原則中增加“校企合作”,并進一步明確,國家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

此外,臧鐵偉也提到,修訂草案明確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的企業按照規定給予獎勵;對符合條件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按照規定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支持,落實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減免及其他稅費優惠等內容。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專家張家勇表示,目前,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辦學質量不高、社會認可度不高。通過修法,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依法保障職業院校財政投入,完善職業教育辦學設施,明確企業辦學主體責任,清理職業教育歧視性政策,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貫通融通渠道,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

而在提高認可度的具體措施方面,臧鐵偉也提到,修訂草案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明確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等內容。而在保障享有平等的升學就業機會方面,修訂草案也明確,高等職業學校和實施職業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應當在招生計劃中確定相應比例或者采取單獨考試辦法,專門招收職業學校畢業生等。

關鍵詞: 職業教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