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多部委發文推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產管結合 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2019-02-18 14:52:32    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農業農村部會同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經國務院同意、專門針對水產養殖業的指導性文件,對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在2月15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說,今后我國將優化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推動水產養殖業大國向水產養殖業強國轉變。既為百姓提供優質、安全、生態的水產品,又還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秀麗景色。

產管結合

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2018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78%以上,成為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隨著水產養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生態養殖模式迅速鋪開,稻漁綜合種養如火如荼,生態漁業模式走俏各地,水產養殖業發展亮點紛呈。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說,水產品是理想的健康食品。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日攝入水產品應達到40克以上。但是,我國目前每日人均水產品攝入量僅為30克左右,為全球人均水平的56%,離推薦攝入量的下限值還有很大差距。中國水產品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向好,連續6年產地監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市場例行監測合格率由2013年的94.4%提高到了2018年的97.1%,多年未發生區域性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張顯良說,我國水產品總體是安全的,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在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有關部門一直堅持產管結合、標本兼治,打好“組合拳”。

為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見》提出了三方面措施,一是強化投入品管理。強化水產養殖用飼料、獸藥等投入品質量的監管,加強水產養殖用藥指導。二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強化屬地監管職責,加大產地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督抽查力度,推動養殖生產經營者建立健全養殖水產品追溯體系。三是加強疫病防控。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面實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和監督執法,優化水產養殖用疫苗審批流程,加快疫苗推廣和應用。

有減有留

科學劃定空間布局

盡管水產養殖業為解決“吃魚難”作出了貢獻,但產業發展依然存在制約因素。從外部環境看,養殖水域周邊的各種污染,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用地不斷擴張,使水產養殖水域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從內部環境來看,水產養殖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地區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大,水庫、湖泊養殖網箱網圍過多過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間,如深遠海、水稻田、低洼鹽堿地等卻沒有開發,或者開發利用得不夠。

從2016年起,農業農村部啟動了新一輪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的編制工作,要求各地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依法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目前,主產縣規劃編制已經基本完成,77%的主產縣政府已經發布了規劃。“規劃必須依法依規,不得以產業發展規劃替代空間規劃,不搞禁養區擴大化,也不搞產業保護主義,該減的要減下來,該留的也要留下來。”于康震說,將繼續推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的發布,實現全覆蓋。

記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在處理水產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時出現了偏差,簡單粗暴地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針對上述問題,《意見》明確要求,一是不該禁的不能禁,要科學劃定禁養區。要堅決防止全區域、全流域、全海域“一刀切”,盲目擴大禁養范圍。二是該禁的要堅決禁,但要給予合理補償。對于法律法規明確禁養的區域,養殖設施要堅決拆除;對在全民所有水域未依法取得養殖證的,養殖設施也要依法拆除。同時,要考慮養殖戶的合法權益,依法給予合理經濟補償。

“水產養殖問題是長期發展中產生的,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定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功近利。”于康震強調,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引導養殖戶提高健康養殖水平,提升養殖尾水處理能力,實現生產和環境協調發展。同時,要落實養殖者權益保護制度,對因公共利益需要退出的,要依法給予補償,并妥善安置漁民的生產生活。

以漁凈水

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近年來,社會上有一些聲音,認為水產養殖對環境有負面影響。于康震表示,并不是所有水產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都會給水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餌型養殖方式會對環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則能對水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凈化修復作用。

“水產養殖與水環境污染之間不能簡單畫等號。但是,一些地方水產養殖與水生態環境兩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得不太好,發生了水產養殖污染環境的事情。”于康震表示,從總體上看,水產養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限。

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水產養殖排放量占農業排放量的4%。水產養殖污染物大多為氮磷等有機物,主要會造成水域環境富營養化,對水體的影響總體不是很大。

同時,我國海水養殖中貝藻類以及淡水養殖中的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都不是投餌型的水產養殖品種。其中,貝藻類占海水養殖總量的83%,濾食性的鰱鳙魚類占淡水養殖總量的25%。這些養殖品種都對環境有著良好的凈化修復作用。中國工程院研究顯示,海水貝藻類養殖每年可以移出碳120多萬噸,生態效益顯著。

盡管如此,于康震表示仍要高度重視水產養殖對環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意見》將改善養殖環境作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科學設置網箱網圍、開展養殖尾水和廢棄物治理等多項舉措。同時,還重點強調要發揮水產養殖的生態屬性,鼓勵發展不投餌的濾食性魚類和灘涂淺海貝藻類增養殖,開展以漁凈水、以漁控水、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關鍵詞: 水產 養殖業 綠色發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