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漢氏聯合擬轉戰科創板,國際醫學持股30%簽對賭協議

2019-04-24 14:36:02    來源:第一財經

4月22日晚,新三板公司漢氏聯合(834909.OC)公告將啟動科創板IPO的籌備工作。上市公司國際醫學(000516.SZ)持有公司3400萬股,最新持股比例為30%。

公開資料顯示,漢氏聯合主營胎盤干細胞的存儲、制備,干細胞藥物研發,是一家生物醫藥公司。但公司從營業收入、凈利潤、研發投入、市值等各方面指標均無法滿足科創板上市的任何一套指標要求。

公司董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曾計劃摘牌赴港IPO,因為異議股東問題未能成行,而科創板似乎更容易操作,雖然公司2018年的財務情況不符合條件,但是今年希望沖刺一下科創板。

尚不滿足科創板各套指標要求

4月22日晚,漢氏聯合公布董事會決議,審議審過了《關于啟動科創板首發上市籌備工作的議案》,公司擬于近期啟動科創板IPO的籌備工作,成立籌備工作小組,董事長韓忠朝任組長。

上市公司國際醫學持有公司3400萬股,持股比例占30%。周二,國際醫學早盤快速走高,最高觸及7.12元,早盤收至6.9元。

漢氏聯合在新三板采取做市交易,股價本月以來也持續拉升,累計漲幅30%,上周五股價觸及最高點位11.83元后,小幅回落。周二早盤突然放量,成交55萬元,收于11.4元。

漢氏聯合主營胎盤干細胞的存儲、制備,干細胞藥物研發,是一家生物醫藥公司。

不過,從公司周一披露的2018年年報看,離科創板上市還存在不小的距離。公司一年盈一年虧,去年虧損了2141萬元,不滿足科創板第一套指標。

此外,公司去年營業收入只有1.28億元,近三年經營性現金流為負,研發費用占營收的平均比例不足10%,公司的市值也只有12.6億元。目前看,公司也無法滿足其他科創板各套指標要求。

漢氏聯合董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只是啟動科創板籌備工作,目前還沒有申報。

“現在科創板看起來是更容易去的,而且在境內市場也更好操作。2018年的財務是不符合,但是2019年我們已經做了部署,希望沖刺一下科創板。”她告訴記者。

從研發水平看,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韓忠朝是科研背景出身,曾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院長,此前在法國研究、教學十年之久,曾任法國巴黎血管與血液研究室主任、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生導師。

從研發進展看,目前,公司有3個劑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胎盤間充質干細胞凝膠、高活性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9個適應癥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去年以來,公司注射用間充質干細胞(臍帶)用于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項目、人胎盤間充質干細胞凝膠均已經獲得國家食藥監局受理;高活性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治療重度下肢缺血今年3月獲法國藥監局(ANSM)正式受理。

不過,公司收入主要還是來自干細胞行業比較低端的存儲業務,這部分收入占比高達98%。國內至今也還沒有一款干細胞產品面世。

“公司目前的各項指標確實很難匹配科創板的上市標準,因為現在科創板的審核標準沒有明確,如果有案例出來,大家可能就能看清楚狀況了。”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彭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提醒稱,目前科創板只是處于受理階段,前期IPO的要求可能較嚴,加上一級市場退出較難,需要警惕忽悠式退出的現象。

國際醫學簽業績對賭

國際醫學是2015年1月進入漢氏聯合的,當時以1588萬元價格取得公司3400萬股,持股占比34%,自此之后一直是公司第二大股東。

增資時,漢氏聯合實控人韓忠朝還向上市公司承諾,如果掛牌公司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將實現歸母凈利潤未分別達到1000萬元、1600萬元、2017年度2800萬元,則其差額部分由韓忠朝以現金方式向漢氏聯合補足。

韓忠朝直接和間接持有掛牌公司52%的股份。

除了2016年虧損,掛牌公司1800萬元,2015年、2017年都完成了對賭。不過,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較高,2017年就達到6400萬元,投資收益往往會左右公司的業績表現。

漢氏聯合作為中小企業,卻善于做投資并購,2016年先是以4500萬元現金從中源協和(600645.SH)買下一家細胞基因工程公司部分股權,隨后又以8241萬元價格把護膚品子公司賣給一家文化傳播公司。

2015年,漢氏聯合與北京普倫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手成立了一只并購基金,收購食品紙包裝公司美好世界(832237.OC),不過最終并購失敗,而該基金公司也一直未退回這筆投資款。

為了追回2000萬元項目投資本金和利息,漢氏聯合和對方打了數年的官司。目前雖然勝訴了,但能不能拿回投資款還是未知數。

在新三板,漢氏聯合于2016年1月掛牌并做市,并很快實施了一輪定向增發,以每股12.68元,募資1341萬元,主要投資者是申萬宏源、銀河證券兩家做市商,以此獲得庫存股,按當前收盤價浮虧約8%。

去年以來,做市商紛紛退出市場,萬聯證券、東方證券、華福證券、中原證券已經退出為公司做市,公司做市商只剩下3家,股東人數也有所減少,截至去年底,已減少到65戶。

2018年7月,香港證券交易所在推出虧損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的新政后,漢氏聯合曾計劃從新三板摘牌出走香港市場,但異議股東意見分歧較大,摘牌進程被迫終止。科創板也許是一個出路。

“原來想摘牌到港股上市,因為股東希望回購,卻沒有找到第三方接盤,后來停盤期限已經到了,不得不復牌,最后只有終止摘牌程序。”公司董秘表示。

關鍵詞: 科創板 國際醫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