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面對脫發首要的是把覺睡“飽”

2019-07-05 17:34: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對葉曉逸來說,頭發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先感知到季節的更替。

在成都這座城市,春秋兩季短暫得不露聲色,人們的穿著常常跟不上季節的變化。但葉曉逸的頭發總是率先作出反應:洗頭后盤踞在下水道口的發團、指尖隨意劃過頭發時帶走的黑絲,以及肉眼可見的逐漸變寬的發根間距。

不過,到了脫發的第四年,葉曉逸已經不再為這些明顯的變化感到慌張。她知道,自己只是先于大多數人意識到春(秋)天來了。她也找到了脫發的真正元兇:熬夜。

考上研究生,面臨科研壓力

葉曉逸從讀本科時開始有脫發跡象。像所有愛美的女孩子一樣,她一度因此心生絕望,又在絕望中想方設法自救。

300毫升一瓶的某款主打“防脫育發”功能的洗發水,她用空了3瓶;把頭發燙成大卷視覺上增加發量;甚至手機里一度充斥以“植發”為關鍵詞的瀏覽記錄。

脫發的原因并非無跡可尋。頭發天生細軟、發際線高只是其一,如同所有除了遺傳因素外的主流原因一樣,熬夜才是她脫發的真正元兇。

2017年,葉曉逸以推免研究生的身份在本科就讀的大學繼續深造,伴隨榮譽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科研壓力。

從研究生二年級開始,葉曉逸進入導師所帶的課題實習,“做項目”成為科研的重心。她所在的教研室,有不少與企業簽訂合同的科研課題,按照企業員工的激勵機制進行管理,不抓緊時間就意味著可能延誤項目規定的時間節點。

上午9點前到教研室,掐著所在行政樓關門的時間在深夜12點前離開,動作快的話可以在凌晨1點前熄燈上床。這樣的日子葉曉逸一周重復7次。

快節奏的科研日程容不得其他任何事情。妝是很少化了,衣服也只能堆到節奏稍緩的周末來洗,上一次和朋友出門逛街是在什么時候也遙遠得想不起來。

葉曉逸唯一能做的是不虧待自己的胃,喝奶茶的頻率接近每天一杯。為了完成畢業設計的中期報告,準備參加國外學術交流會議的資料,她不得不擠壓掉過去一個月的午休時間。

“我沾枕即睡,從不做夢。”盡管睡眠質量出色,但葉曉逸卻選擇用一種報復性熬夜的方式排解壓力,有時就算睡意爬上眼皮,她也要強打精神將手機里的娛樂App刷到不再有更新才肯作罷。

“只有關了燈,上床拉上床簾,時間才是真正屬于你自己的。”

頭發的脫落為健康敲了一記警鐘

當教研室里的葉曉逸在對一天的忙碌進行收尾時,與校園一墻之隔的商圈里,方特在酒吧的工作才進行到中場。

搖酒壺在手中飛速搖動,混合著冰塊發出清脆的撞擊聲,在音響里慵懶的異域女聲中,把剛剛調好的雞尾酒精準地倒進玻璃杯。這是方特在每天8個小時的工作中最享受的時刻。

方特在這家酒吧打工已經7個月了,每周工作4天,每天8個小時。調酒師是他未來職業的第二選擇,他最向往的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文身店。

不過,大多數時候,方特承擔的都是酒吧里洗洗擦擦、結算賬單等雜務。凌晨兩點鐘酒吧歇業后,他還得收拾好酒吧里的衛生。躺到床上時接近凌晨3點。

而當室友和他的鬧鐘在清晨8點鐘順次響起,方特還是要起來,在30分鐘后準時坐在專業課教室里。

兩件事情的到來讓方特決定不再繼續做兼職工作。其一是日漸臨近的期末考試。上個學期,6門專業必修課他掛了4門,哪怕沒有繼續深造的打算,他也憂心起能否順利畢業來。

其二,則是室友在他一頭濃密的自然卷發中無意發現幾處指甲蓋大小的脫落,方特對此毫無意識。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的診斷報告顯示,方特的癥狀屬于驟然發生的局限性斑片狀脫發,俗稱斑禿。長期的熬夜及睡眠不足,加上短時間內精神壓力過大,方特的頭發終于為他的健康狀況敲了一記警鐘。

他買來電推剪,把原本烏黑茂密的自然卷剃成3mm的圓寸,習慣性地出門戴起帽子。還開始“養生”,戒酒,夜跑,熬粥,早睡早起。

方特每個月定期去醫院注射激素,和主治醫生熟絡后,常被當作教學案例引來圍觀。超過800元一個療程的治療,細長的注射針扎進頭皮的觸感,讓他身心俱痛。

他把復查的日子記得比任何一個紀念日都牢固。正如急性脫發積年累月才爆發出來,想要完全治愈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則防脫招募公告的意外火爆

幾乎每一個受脫發困擾的年輕人都能找到一個壓力的起點。有的是考試,有的是科研,有的甚至是某一門巨難的課程,不一而足。

楊佳的煩惱起點在高三。“高三學的東西太多了,每次洗頭發都掉一大把”。

媽媽帶著她去看老中醫。“醫生說我壓力太大了,學得太認真了。”楊佳回憶,“但是我覺得自己并沒有很認真,頭發依舊在掉。”

開始明顯掉發以來,楊佳嘗試過中藥、生姜洗發水,甚至在奶奶的建議下用淘米水洗過頭。如今最新的辦法,是剪個劉海,遮住后退的發際線。

在過去的從業經歷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性病科教授李利注意到,被脫發所困擾的人群,越來越年輕了。

“以前來我們這兒看病的,大都是30歲以上的。”李利說,現在來向她求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連十七八歲的高中生都有。她遇見的最年輕的脫發患者只有16歲。

今年2月底,李利教授所在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化妝品評價中心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則“防脫育發液試用”志愿者招募通知。沒想到,行文中規中矩的這條公告,創造了公眾號開通以來的最高閱讀紀錄。

“網絡上相關話題1天的閱讀量已經超過6200萬人,有兩萬人表達了希望參加試驗的愿望。”李利后來在微博上披露了這次招募的火熱程度。“要知道,這次只招募30名志愿者,我們平時還遇到過招不夠志愿者的尷尬呢”。

李利猜測,很多關注公告的網友可能是沖著“華西醫院”的牌子過來的,以為這是這家著名醫院出的一款“神液”,因此抱以極高期待。

為了澄清,李利在微博上對這次試驗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她說,防脫育發液屬于特殊類化妝品,按照法規需要做人體安全性檢驗,試用是為了“看看有無不良反應”。

她特別說明:本次試用不是功效評價,更不是治療脫發的藥物,希望大家不要誤解。然而,很多網友依舊在公告后面留言追問:“還有名額嗎?”“真的沒有了?”

李利透露,在有意向參與試驗的報名者中,中青年居多。按照報名先后順序最后入選的30名產品試用志愿者中,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其中生活在周邊的大學生居多。

面對脫發,首要的是把覺睡“飽”

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的一名研究生和3個同學相約報名并入選了上述試用項目。這位計算機專業的男生遭遇了“暫時性脫發”,他猜測自己的脫發和學習壓力有關,因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這次產品試用。

同樣來自川大的另一位志愿者就讀于七年制醫科專業,就讀研究生二年級,從上大學至今,“發際線往后移了不少”。如今在醫院實習,科研、實習的壓力很大,“有時候病人多了,午飯都顧不上吃”。

報名成功后,每位志愿者領取試驗產品,依據說明書使用4周。在這4周的每個星期五,志愿者們定期回到化妝品評價中心,記錄使用后有無不良反應。

坐在工作人員對面的志愿者羅江戴著帽子,神情淡定。羅江認為自己脫發是遺傳因素造成,一度不想嘗試那些夸夸其談的育發產品。

他用戴帽子的方式遮擋漸漸稀疏的頭發。直到前女友說他戴不戴帽子判若兩人,羅江才意識到,頭發的問題“影響很大”,而戴帽子似乎更不利于頭發生長了。

在朋友的推薦下,羅江參與了華西醫院化妝品評價中心的試用活動。羅江知道這產品不是華西醫院出的,但他坦言,之所以愿意參加這個試用活動,是考慮到萬一試用產品出現不良反應,能在華西醫院得到及時處理。

李利教授在微博上也進行了解釋,新產品要經過化學檢驗(鉛汞砷、抗生素、激素)、微生物檢驗(細菌、真菌)、模擬刺激實驗(眼刺激、皮膚刺激),確定無害、安全后,才會到人體試驗,所以志愿者盡可放心參與。

面對越來越多向醫生求助的年輕人,李利提醒:要把覺睡“飽”。

她說,脫發對大部分的人都只是一種暫時性的生理現象,比如產后脫發、季節性脫發等。“不要著急,調節好睡眠,過了這段時間,它是可以慢慢改善的”。

對于頭頂毛發漸漸變得稀疏的年輕人,李利提醒,要放松心情,要把睡眠調整好,“保證睡眠最最重要”。“工作節奏要調節好,不要太緊張,有些東西,退后一步天地寬”。

至于遺傳因素,“那就坦然接受”。“畢竟只是不好看而已,它對你活多少歲、掙多少錢不影響。”李利笑著說。

(文中葉曉逸、方特、羅江均為化名)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鑫昕 實習生 王瑞琨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 脫發 熬夜 健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