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自虐竟然可以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2019-08-06 10:43:40    來源:科技日報

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奇怪又普遍的現象:膽子很小卻喜歡看恐怖片,困到睜不開眼仍然熬夜停不下來,吃辣越辣越爽,看劇越虐越好……按理說人性都是趨樂避苦的,為什么會有人喜歡這種自虐行為呢?這背后暗藏的心理又是什么呢?

通過自虐獲得“快樂逆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羅津創造了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行為,叫良性自虐,指的是一種通過自虐獲得享受的狀態,可謂越虐越開心。

羅津與同事在論文中稱:“當進行一些消極的行為時,人類的身體和大腦會感受到威脅。但隨后會發現實際上并不存在危險,因此會有一種‘馭體于靈’的快感。”簡言之就是,通過身體不適來獲得精神愉悅。就好比我們吃芥末,感覺快要被嗆死了,結果竟然一點事兒都沒有。這種新奇的發現,讓我們忍不住有種如釋重負的愉快。

為什么良性自虐會帶來這種“馭體于靈”的快感呢? 羅津教授認為:人類進化出了一種獎賞好奇與探索的大腦機制,發現新事物會讓人感到很興奮。如果我們吃了芥末、臭豆腐這些看起來有危險的東西,最后仍能安然無恙,就意味著我們發現了新奇事物,之前的恐懼感隨即轉化成興奮感。因此,良性自虐也被稱為“快樂逆轉”。

從生理機制的角度,我們也能更清楚地了解,良性自虐的快樂體驗是如何來的。身體在面對痛苦時,會自然而然釋放一種叫內啡肽的天然鎮定劑,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一樣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也就是說人類的快樂系統和痛苦系統是緊密聯系的,痛苦刺激之后,快樂系統也跟著活躍起來,正所謂痛并快樂著。在這樣的生理機制下,像“無辣不歡”這種自虐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良性自虐可調節負面情緒

人們喜歡良性自虐除了獲得快感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可以幫助人們調節負面情緒。那么自虐是如何起到調節情緒作用的呢?

首先,它有助情緒宣泄。有人喜歡看虐心劇哭得稀里嘩啦,有人喜歡看恐怖片一邊驚嚇一邊享受,都是為了能夠釋放現實中壓抑的情感。喜歡良性自虐的人,內心有很多壓抑的負面情緒,比如悲傷、恐懼、憤怒等,這些情緒可能來自童年創傷或現實挫折。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那些被壓抑的痛苦經驗和負面情緒其實并未真正消失,只是儲存到了潛意識層面,一旦有出口就會釋放爆發。自虐行為,便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出口,讓我們能夠把內心積壓的情緒宣泄出來。

試著回想一下,當你在郁悶的時候,是不是喜歡用一些看起來有些自虐的行為來發泄情緒呢,比如喝酒、暴食、熬夜打游戲等。這些自虐行為看起來雖然不太健康,但對調整心情卻很有幫助。情緒宣泄之后,人也就獲得了一種輕松釋然的感覺。從這個角度來說,看起來是自我折磨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疏導。

其次,良性自虐還能轉移痛苦。通過良性自虐,把精神上難以承受的焦慮、壓力等情緒轉移到身體上,從而減輕精神的痛苦。很典型的例子是有暴飲暴食習慣的人群,他們不一定享受進食的過程,但一定享受把自己吃到胃脹胃痛的感覺,好像越難受越心安。這是因為,當所有的關注點都集中在軀體痛苦上,也就暫時忘記了精神的痛苦。

還有一點,良性自虐通過刺激感官,能讓人們感受到自己鮮活的存在,這在上班族身上體現得很明顯。他們白天被滿滿當當的工作任務推著往前走,感受不到個人作為一個主體的存在,在情感上也是壓抑的、麻木的。而到了晚上,他們開始報復性熬夜,即使熬到頭暈眼花、心悸胸悶,仍有種說不出的快感。對這種帶有自虐屬性的熬夜心理,一位知乎網友分享了他的真實體驗:“熬夜到非常累才睡很爽……感覺只有在這些時候,自己才是自己。”

總的來說,良性自虐能讓人體驗快感、疏導情緒以及找到存在感,有它積極的意義。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度,過度沉浸良性自虐,比如熬夜、暴食等,便是對自己的傷害,不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所以不開心的時候,除了使用良性自虐,我們也可以試試其他有益的方式,比如看書、旅游、傾訴等等,莫讓良性自虐變成惡性自虐。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關鍵詞: 自虐 調節情緒 宣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