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為何會出現快遞小哥的呼叫日益稀少,快遞柜的短信日漸增多?

2019-08-09 14:06:14    來源:北京日報

“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區快遞柜,取件碼××××,請及時領取。”近來,許多“網購族”發現,快遞小哥的呼叫日益稀少,來自快遞柜的短信日漸增多,“不告而投”“懶人快遞”現象越來越普遍。

快遞柜本為方便投遞的“最后一百米”而設,許多人曾因之受益。只是連電話都不知會一聲,便直接將快遞入柜了之,無疑是一種錯誤的“打開方式”。細察大伙的槽點,基本聚焦以下幾個:有些快遞是大件,由“送貨上門”變成“自行搬運”實屬服務打折;有的快遞是生鮮,“投而不告”容易導致其在柜中默默變質腐壞;還有的快遞超時存放,取件時一元兩元的“保管費”著實令人不爽。退一萬步講,即便上述情況皆不存在,是否將快遞存入柜中的“選擇權”也應掌握在用戶手中。

快遞柜變“甩手柜”,背后其實是一筆時間賬、經濟賬。有小哥自陳,如若挨家挨戶送貨上門,一天派100件左右;如若寄存快遞柜,數量可達300件。即便寄存要花上幾毛錢,但考慮到派送時限、收入總量等,也更加合算。當下,快遞行業競爭激烈,業務量持續增長,中轉速度越來越快,但整體單票價格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價格戰與經營壓力層層傳導,居于末端的快遞小哥便只能爭分奪秒、以量取勝。“蘿卜快了不洗泥”,服務下降由此產生。加之,快遞柜雖然遍地開花卻無明確盈利模式,壓縮免費時長、提高保管費等,又給人“留下買路財”的惡劣觀感。

糾纏于快遞柜之上的種種矛盾,折射出快遞行業的某種失衡。有調查指出,如今的快遞企業“總部像歐洲,網點像非洲”,自動分揀設備、智能機器人等“黑科技”接連亮相,網點卻是貨物積壓如山,僅靠有限的人力一件件派送。如若任由壓力積存于末端,甚至不得不犧牲掉服務質量,無異于飲鴆止渴。一方面,在強調體驗升級的當下,不升反降的服務只會讓用戶“用腳投票”。另一方面,體量巨大的快遞行業正在面臨日漸精細的管理規則,必然需要轉型升級。唯有告別“鋪攤子”、積極“上臺階”,將競爭力由“拼量”轉向“提質”,直面摩擦、理順機制,才有可能突出重圍、行之長遠。

作為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快遞業,不妨多嘗試用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就拿快遞柜引發的爭議來說,能否在下單之時增加“是否可寄存快遞柜”的選項,能否將快遞柜自動發送的取件短信變成智能語音電話?快遞行業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拿出精細手段,是邁向“物流強國”的堅實一步。

關鍵詞: 快遞 快遞柜 用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