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鄂爾多斯,是什么樣?
鄂爾多斯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是一個以羊絨與煤炭著稱的西北城市
似乎它的地表景物
無非牛羊養(yǎng)殖、礦井深坑
但事實上
它擁有著
多彩大地
(航拍鄂爾多斯多彩土地,攝影師@任世明)▼
流沙戈壁
(堆積的流沙與裸露的巖石,攝影師@蘇大)▼
嫣紅鹽湖
(烏審旗毛烏素沙地中的鹽湖,攝影師@任世明)▼
大漠飛雪
(鄂爾多斯文貢芒哈國家沙漠公園的雪景,攝影師@任世明)▼
黃河蜿蜒
(河套平原、黃河與陰山,攝影師@陳劍峰)▼
云蒸霞蔚
(晚霞下的駿馬,攝影師@蘇大)▼
無數(shù)極致風光
成就著鄂爾多斯的
豐饒與多姿
卻鮮有人為此而到訪
這片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也許一直在等待著
等待著別具慧眼之人
來此欣賞它的
瑰麗、蒼勁、繽紛與壯闊
(鄂爾多斯地形與位置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01硬核大地
當我們踏足鄂爾多斯
便會發(fā)現(xiàn)
這是一片敞天敞地的高原
夕陽西下
如熔爐流金
(鄂爾多斯的日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夜幕降臨
則星漢燦爛
(庫布齊沙漠的滿天星辰,攝影師@黃登一)▼
層云蔽空
便暴雨如注
(請橫屏觀看,草原風暴,攝影師@蘇大)▼
它這種
暴烈而野性的氣質(zhì)
可以追溯至遠古的
洪荒時代
距今約30多億年前
鄂爾多斯這塊土地
便從屬于地球上
最原始的古陸之一
“鄂爾多斯古陸”
(從桌子山地區(qū)挖掘出的片麻巖系距今已有20多億年,攝影師@蘇大)▼
在之后的近20億年里
它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地質(zhì)構(gòu)造運動
逐漸在地底深處
形成了一塊極為剛硬
極為穩(wěn)定的基底巖石
地質(zhì)學家稱之為“克拉通”
意為“陸地的核心”
而地表之上
原始的熱帶森林曾遮天蔽日
恐龍家族在此稱霸一時
成吉思汗鄂托克鳥等
史前化石的首次發(fā)現(xiàn)
便在鄂爾多斯境內(nèi)
(擺在博物館中的恐龍化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彼時的茂密植被
經(jīng)歷上億年的埋藏、演變
轉(zhuǎn)化為今日的
巨厚煤田
(鄂爾多斯露天煤礦,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
數(shù)以億年計的光陰中
最活躍的地質(zhì)、最繁茂的生命、最極端的環(huán)境
全都零落成泥輾作塵
化作大地的繽紛
安放于穩(wěn)固的基巖之上
當?shù)胤Q之為“砒砂巖”
其遇水為泥、遇風成砂
極易剝蝕、裸露
表面呈現(xiàn)深深淺淺的溝壑
當漫山遍野的層層色彩
映入眼簾
我們猶如在閱讀
一部土石譜寫的地球史詩
(砒砂巖,攝影師@郭宇)▼
滄海桑田
地球板塊運動、乾坤再造
鄂爾多斯的核心塊體
卻始終如一、恒常不變
地震
遠離此地
只能在其邊緣搞搞“破壞”
眾多的遠古遺跡
由此保存下來
(中國近年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燕山運動
與塑造出世界第三極的
喜馬拉雅運動
面對此地的“硬核”
也敗下陣來
只能在其周圍
撕扯出一眾盆地
(鄂爾多斯及周邊地塊分布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鄂爾多斯則憑借此力
一路崛起
終于形成了
如今海拔1100-1500米的
鄂爾多斯高原
其地表最高峰為
烏仁都西峰
由于峰頂極為平整
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
“桌子山”
(請橫屏觀看,桌子山,攝影師@蘇大)▼
地球造化之偉力
實在難以將其撼動
那么
當這片硬核的大地
遭遇自青藏高原
呼嘯而下的黃河
勝敗又當如何
02馴服黃河
當我們從太空審視中國
便會發(fā)現(xiàn)黃河
在沖出甘肅、寧夏之后
竟然直接北上
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彎
究竟是何種力量
讓黃河行路如此曲折
答案便是
鄂爾多斯高原
(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喜馬拉雅運動
讓硬核的鄂爾多斯高傲地崛起
其地表遠遠超出水面
黃河只能眼巴巴地仰望著
兩岸相對少水的土地
(鄂爾多斯為高出黃河水平面的大地,攝影師@李平安)▼
故而
這塊倔強的高地
既有著獨立于外流區(qū)的內(nèi)流區(qū)
也有著被黃河流域所包圍的
非黃河流域
(內(nèi)流區(qū)與黃河流域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拒絕了大河的滋養(yǎng)
這片土地的大部分景觀
幾乎完全由大氣降水
一手調(diào)控
四條等降水量線
從鄂爾多斯橫貫而過
自東南向西北
大地愈漸干旱
(鄂爾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從雨水沖刷黃土而成的
千溝萬壑
(鄂爾多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攝影師@蘇大)▼
到遼闊的草原
(請橫屏觀看,鄂爾多斯草原牧羊,攝影師@蘇大)▼
再到黃沙與草原交織的
毛烏素沙地
(毛烏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劃痕的印記,是汽車的車轍印,攝影師@任世明)▼
終于
在雨水與黃河都顧及不到的
鄂爾多斯內(nèi)陸
誕生出中國第七大沙漠
庫布齊沙漠
(庫布齊沙漠,攝影師@樊輝)▼
(庫布齊沙漠與黃河,攝影師@陳劍峰)▼
當然
黃河也并非不想征服
這片土地
庫布齊沙漠之中
至今仍保留著
黃河與這片土地
戰(zhàn)斗過的痕跡
即七星湖
其作為黃河故道的遺存
猶如孔雀的羽翎
在荒漠上綻放
(請橫屏觀看,七星湖,攝影師@楊孝)▼
中國最大的沙漠湖泊
紅堿淖[nào]
也位于鄂爾多斯邊境
其深層地下水
可能與黃河支流相連
(請橫屏觀看,紅堿淖,攝影師@任世明)▼
流經(jīng)鄂爾多斯的
烏蘭木倫河
都思兔河、無定河等等
均與黃河水有直接聯(lián)系
但是
上述的河流與湖泊
最多也只能蠶食著
鄂爾多斯的邊緣地帶
黃河之水
始終無法侵入其腹地
(鄂爾多斯閉流區(qū)分布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自青藏高原闖入人間
而來勢洶洶的黃河
實在對這塊硬核之地無計可施
只能順從地繞道而行
七百里黃河
如同一條黃色的巨龍
匍匐在鄂爾多斯的腳下
并由此形成了一條融合
冰雪、沙漠、草原、濕地、峽谷
等等無數(shù)極致美景的
“沿黃河風光帶”
(黃河,攝影師@陳肖)▼
自西北向東南
黃河從遠方狂舞而來
所過之處奇跡般萬物生長
(河套平原與鄂爾多斯交界的黃河,攝影師@陳劍峰)▼
洪流滋潤而成的
巨合灘濕地
盛產(chǎn)黃河鯉魚
(請橫屏觀看,巨合灘濕地,攝影師@張洪科)▼
而生機勃勃的濕地之畔
黃沙地塊赫然聳立
當我們變換方位與視角
沙地與濕地共存的奇觀
便呈現(xiàn)在眼前
(庫布齊沙漠與濕地共存,攝影師@葉長春)▼
也是在此
黃河跨越了
其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
此后中游河段增加的沙量
約占總沙量的92%
沿途的泥沙
不斷注入水體之內(nèi)
黃河踏入此地之后
才真正成為“黃河”
(圖中前景河流為黑賴溝,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最后匯入黃河,攝影師@陳劍峰)▼
這里的黃河每逢冬季
便因直面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
結(jié)出冰凌、潔白一片
黃河與流凌的對比
極具視覺沖擊力
(鄂爾多斯的黃河進入凌汛期,攝影師@張世瑜)▼
大河繼續(xù)逶迤前行
很快便到了庫布齊沙漠
與黃河的分別之地
黑圪[gē]嶗灣
固守高地的黃沙
默默目送著
“敗者”黃河的遠去
無聲的宣告著勝利
(黑圪嶗灣,攝影師@李瓊)▼
反觀黃河
無波無浪的水面
恍若幽幽平湖
選擇安靜的離開
可是黃河畢竟是黃河
在與后續(xù)地塊短兵相接之時
它的巨流又化作利劍
將兩岸的懸崖峭壁
劈砍得工工整整
形成峽谷景觀
(請橫屏觀看,黃河乾坤灣,攝影師@李平安)▼
繼續(xù)向東南
便是著名的老牛灣
黃河又逐漸接觸到
黃土高原
(老牛灣,長城與黃河的交匯處,攝影師@崔永江)▼
不過受到前方
萬家寨水利工程的蓄水影響
水流逐漸緩慢
其中裹挾的泥沙有所沉淀
渾濁的大河也在行進過程中
逐漸清澈變藍
(請橫屏觀看,包子塔大峽谷,攝影師@行影不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當我們換一個角度
觀察同一處峽谷
便會發(fā)現(xiàn)其如同
大地伸出的“小腳丫”
俏皮又可愛
(包子塔峽谷地形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此后
黃河一路
闖過大壩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攝影師@翟鴻宇)▼
闖過大橋
(鄂爾多斯過黃河的大橋,攝影師@陳劍峰)▼
黃河中央
一對“母子島嶼”
娘娘灘與太子灘
猶如巡航的艦隊
永不靠岸
(娘娘灘,攝影師@張洪科)▼
黃河在娘娘灘
暫緩腳步、安靜而溫順
然而在遠離
鄂爾多斯邊境之后
黃河還是露出桀驁不馴的本性
在壺口咆哮起來
至此
途經(jīng)鄂爾多斯境內(nèi)728公里
約占黃河全長1/8的
“沿黃河風光帶”之旅
基本告一段落
03勇者天堂
但這并不是結(jié)束
這塊硬核的大地
不僅馴服了黃河
更孕育出了
勇敢的生命
鄂爾多斯
擁有野生動物1500多種
野生植物400多種
(鄂爾多斯白鷺,攝影師@蘇大)▼
其中的珍稀鳥類
遺鷗
對環(huán)境極為挑剔
一般在干旱地帶的
荒漠湖泊中繁衍后代
鄂爾多斯的紅堿淖
便是全世界僅存的
可供其生存的棲息地之一
此處遺鷗數(shù)量達16000多只
約占世界總數(shù)的60%以上
(紅堿淖繁殖與哺育期的遺鷗,遺鷗是科學家最晚發(fā)現(xiàn)的鷗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這片生生不息之地
也必將引來
人類的矚目
①
立命之勇
(人與自身)
距今約7-14萬年前
鄂爾多斯最遠古的居民
即“鄂爾多斯人”(河套人)
在此登場
彼時
巨鴕鳥、鄂爾多斯大角鹿
野馬、野驢、原始牛、披毛犀
在這片無遮無攔的天地之間
悠閑地進食、撒歡
(請橫屏觀看,薩拉烏蘇遺址群,此地共發(fā)現(xiàn)古動物化石45種,其中包括鳥類11種,哺乳動物34種,攝影師@朱金華)▼
鄂爾多斯人
作為這片大草原上最早的獵人
也在此野蠻生長
他們以鹿角錘、鹿角茅為武器
同強于自身數(shù)倍的猛獸搏斗
最后以火種燒烤捕獲的獵物
殘留的灰燼、燒骨和石片
逐漸被歲月塵封
隱入地下
鄂爾多斯人的遺骨
是中國境內(nèi)第一件
有準確出土地點
與地層記錄的人類化石
(鄂爾多斯人化石的發(fā)現(xiàn)地點,攝影師@朱金華)▼
時間來到距今
約4200-3500年前
鄂爾多斯的先民們
逐漸掌握了青銅技術(shù)
他們將目之所見的一切
以此記錄下來
那是一片
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天地
老虎與野豬撕咬搏斗
(虎豕咬斗紋金帶飾,攝影師@劉艷暉、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山羊相對而立
(圓雕雙山羊飾件,攝影師@劉璐、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刺猬呆萌可愛
(刺猬形銀飾件,攝影師@劉鋼、柳葉氘,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老虎們沒羞沒臊
(雙虎交媾小飾件,圖片來源@李理、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還有已被馴服
成為先民伙伴的駱駝
似乎正走在茫茫大漠中
(人騎駱駝紋柄青銅鏡,圖片來源@陳國曦、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奔放彪悍的先民們
將這些生動的形象
裝飾在日常生活所用的
青銅及金、銀制品之上
它們被統(tǒng)稱為
“鄂爾多斯青銅器”
每一件與歷史廝殺后
存活下來的器物
都自有其魂魄
它們竭盡全力地展現(xiàn)著
當年持有者的英勇
(雙鳥環(huán)首青銅短劍,攝影師@傅鴻超,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中國現(xiàn)存第一把青銅短劍
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
北方部落首領(lǐng)的金冠
均出土于鄂爾多斯境內(nèi)
金冠的紋飾好似
威猛的雄鷹高高在上
俯視著弱肉強食的草原
(鷹頂金冠飾,攝影師@動脈影,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當我們穿越回那個時代
迎面而來
一位鄂爾多斯的勇士
他一定騎著最烈的馬
腰間配著最鋒利的短劍
頭頂著蒼穹之上的雄鷹
在天地間放聲歌唱
也許他在歌唱著
父親一般的高原
也許他在歌唱著
母親一般的河流
(請橫屏觀看,牧馬人與草原上的馬群,攝影師@蘇大)▼
與輕便實用的
鄂爾多斯青銅器相比
同一時期中原的青銅器
多為厚重的禮器
中原諸族與北方民族
逐漸分野
雖然地表植被與氣候
更適于放牧與游獵
但是由于黃河的切割
鄂爾多斯直接與
中原王朝的核心區(qū)接壤
(不同時期我國農(nóng)牧交錯帶北界的變遷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作為中原與草原
碰撞與往來的前沿地帶
鄂爾多斯
注定成為各方爭奪的
逐鹿之地
②
血戰(zhàn)之勇
(人與人)
商王伐鬼方
周王征獫狁[xiǎn yǔn]
晉文公攘戎狄
鬼方、獫狁與戎狄
均為曾在鄂爾多斯盤踞的
北方游牧民族
戰(zhàn)國時期的趙武靈王
更進一步深入鄂爾多斯腹地
并在此修建了中國早期的長城之一
秦昭襄王則緊隨其后
將鄂爾多斯東南部
納入秦國的疆域
(戰(zhàn)國長城,攝影師@郭宇,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之后
其憑借蕩平六國之軍威
派遣大將蒙恬北擊匈奴
攻占鄂爾多斯
為了方便軍隊馳援前線
秦始皇
還修筑了一條古代的“高速公路”
即秦直道
(秦直道,攝影師@郭宇)▼
黃河
又成為這片土地的“護城河”
其南北兩岸
均建有秦王朝綿延的長城
北長城將這片土地
與蒙古高原相阻隔
南長城之內(nèi)的中原王朝
又將其拒之門外
鄂爾多斯
猶如一塊天然的戰(zhàn)場
只有最善武的勇士
才敢于入場拼殺
(鄂爾多斯周邊秦長城分布示意,制圖@劉志鵬、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中原王朝
率先展開著攻勢
秦始皇
(出自賈誼《過秦論》)▼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漢武帝
派遣大將衛(wèi)青與霍去病
以鄂爾多斯為跳板
向西北出擊
(出自《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
(東漢龍首青銅灶,鄂爾多斯市出土,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攝影師@柳葉氘)▼
草原諸部
也不甘示弱
魏晉南北朝之際
匈奴部落最后的血脈
赫連勃勃進駐鄂爾多斯
建立大夏國
并在此興修都城
即“統(tǒng)萬城”
(統(tǒng)萬城,圖片來源@Esri Image Map)▼
繚繞統(tǒng)萬城畔的
無定河
似乎在訴說著戰(zhàn)爭風云里的
小民悲哀
(出自《隴西行》)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唐宋交替之時
黨項族建立西夏國
鄂爾多斯的部分區(qū)域
連帶統(tǒng)萬城一起
被納入西夏的地盤
而西夏與宋遼(金)一起
開創(chuàng)出中國歷史上
第二個“三國時代”
(城川古城,唐王朝專門為黨項族遷徙而設(shè),而后黨項族建立西夏國,攝影師@任玉豪,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而后
蒙古人暴風驟雨一般的戰(zhàn)斗力
瞬間席卷了整個歐亞大陸
他們經(jīng)鄂爾多斯一路南下
覆滅南宋、西夏等多個帝國
建立元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
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
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可惜的是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在征討西夏的過程中
猝然離世
(龍頭銀酒杯,展現(xiàn)元朝氣質(zhì),圖片來源@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如今
成吉思汗陵
便位于鄂爾多斯境內(nèi)
屹立在天地間
(成吉思汗陵,攝影師@郭宇)▼
歷經(jīng)無數(shù)血與火的洗禮
明朝時期的鄂爾多斯
既被象征農(nóng)耕文明邊界的長城
排除在外
又被黃河從蒙古高原上
切割而下
成為一個獨特而曖昧的存在
(鄂爾多斯周邊明長城分布示意,制圖@劉志鵬、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也正因如此
這里至今仍保留著
北方草原最大的石窟寺群
阿爾寨石窟
此地也是成吉思汗
攻打西夏時的汗帳駐地
在這片土地上
也許只信仰天神與勇者
(阿爾寨石窟,攝影師@郭宇,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③
改天換地之勇
(人與自然)
新中國成立之后
鄂爾多斯一直以來的
羊絨原料產(chǎn)出優(yōu)勢
隨著中國外貿(mào)出口的開放
迅速搶占國際市場、揚名天下
(荒灘牧羊,攝影師@蘇大)▼
而這塊硬核的大地
早在數(shù)以億年之前
深埋的寶藏
也終于在此時得以挖掘、造福一方
鄂爾多斯
已探明的煤礦儲量
約占全國1/6
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
約占全國的1/3
(請左右滑動觀看,鄂爾多斯煤礦與天然氣資源分布示意,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如此巨量的礦藏催生出
中國最大的露天礦場之一
黑岱溝露天礦場
其一天之內(nèi)便可開采
9萬余噸煤炭
裝滿約1500節(jié)列車貨廂
這些煤炭
則可以轉(zhuǎn)化為約2億度電
滿足約6萬余個家庭
一整年的用電需求
(黑岱溝露天礦廠,圖片來源@Esri Image Map)▼
鄂爾多斯
由此迅速崛起
2000年
其煤炭產(chǎn)量為0.56億噸
僅4年之后
便達到1.17億噸
成為中國首個煤炭年產(chǎn)過億的城市
雖然工業(yè)在發(fā)展、城市在建設(shè)
但是自古以來的
土地沙漠化問題
尚未得到解決
最嚴重的時期
庫布齊沙漠
每年向黃河輸入泥沙
約1.6億噸
鄂爾多斯?jié)竦?/p>
更是水面萎縮、湖心島消失
在此筑巢的遺鷗近乎絕跡
整改與治理迫在眉睫
(緊靠黃河卻飛沙走石的荒蕪沙漠,攝影師@李瓊)▼
鄂爾多斯幾乎舉全市之力
遏制沙漠的漫延
并憑借新興的技術(shù)手段
開啟了治沙征程
第一
是修建引凌分洪閘、分凌引水渠
生態(tài)圍堤等等
引黃河凌水入沙漠
(黃河水與沙漠共存,攝影師@蘇大)▼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環(huán)繞鄂爾多斯的黃河
流凌堆冰、水位抬高
化凍之后則形成洪災(zāi)
一邊水多為患、一邊荒漠干旱
經(jīng)由相關(guān)專家團隊論證之后
當?shù)卣揭粤杷虧櫳衬?/p>
庫布齊沙漠的腹地迅速形成
近60平方公里的生態(tài)濕地
與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
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fù)生長
10多種水鳥在此長期棲息
村民甚至在此養(yǎng)殖螃蟹、維持生計
(庫布齊沙漠中的螃蟹,攝影師@曹敦美)▼
第二
是以麥草或其他植物的莖稈
扎入沙土
形成網(wǎng)狀的“草方格”
此舉穩(wěn)固沙丘的同時
也便于在草方格之中
栽種植物
(草方格,攝影師@蘇大,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在國家林業(yè)局的支持下
庫布齊沙漠之中
建設(shè)起中國西部最大的種質(zhì)資源庫
培育出1000余種
耐寒、耐旱、耐鹽堿植物
鄂爾多斯的森林覆蓋率
也從1980年的6.1%
躥升為2018年的26.91%
(請橫屏觀看,圖為治理后的庫布齊沙漠,除了人工因素之外,全球變暖、降水增加對于植被生長也有很大幫助,攝影師@蘇大)▼
第三
是發(fā)展光伏治沙產(chǎn)業(yè)
光伏板的組件
在吸收太陽光發(fā)電之外
還能夠有效的擋風、防風
阻止沙塵的飛揚與移動
減少水分的蒸發(fā)
為植被的生長保駕護航
(光伏板與綠植,攝影師@蘇大)▼
光伏板下茂盛的綠草
還可以牧羊養(yǎng)鴨
幫助百姓脫貧致富
板上發(fā)電、板下種植、板間養(yǎng)殖
治沙改土的目標
在如此良性循環(huán)之中
自然而然便達到了
(光伏板下的鴨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庫布齊沙漠
全年平均有效光照
高達3180小時以上
為發(fā)展光伏產(chǎn)業(yè)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于是
中國單體規(guī)模最大的
光伏治沙項目
應(yīng)運而生
(請橫屏觀看,光伏治沙與未治理的土地對比,攝影師@蘇大)▼
如此實施下來
庫布齊沙漠的治理
極為成功
綠色肉眼可見的增長
(鄂爾多斯遙感影像對比,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沙塵暴發(fā)生的次數(shù)
急劇減少
(沙塵暴發(fā)生次數(shù),制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曾經(jīng)蕭索的毛烏素沙地
開墾出成片的良田
(毛烏素沙地的農(nóng)田,攝影師@任世明)▼
甚至荒涼如庫布齊沙漠
也因噴灌技術(shù)而出現(xiàn)了農(nóng)場
這里出產(chǎn)的部分土豆
被生產(chǎn)為薯片
擺放在數(shù)千公里外的超市貨架上
供人們選購
(庫布齊沙漠土豆田,出現(xiàn)圓形的農(nóng)田是因為噴灌半徑的限制,攝影師@蘇大)▼
與此同時
長川巨流之上
數(shù)十座黃河大橋
依次建成
(請橫屏觀看,黃河大橋,攝影師@葉長春)▼
多彩大地之畔
包神鐵路負載著列車
連接遠方
(包神鐵路,攝影師@楊誠)▼
茫茫大漠之中
人稱“穿沙公路”的省道215
也全線貫通
(請橫屏觀看,穿沙公路,攝影師@蘇大)▼
庫布齊沙漠
還被開發(fā)為旅游景區(qū)
(深入鄂爾多斯響沙灣景區(qū)的觀光越野車,攝影師@陳彥)▼
潔白如蓮花的新式建筑
拔地而起
冬季之雪色
與建筑完美融合
(庫布齊沙漠蓮花酒店,攝影師@李曉春)▼
鄂爾多斯
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也正式批準成立
大批的遺鷗及其他候鳥
重歸鄂爾多斯?jié)竦?/p>
(請橫屏觀看,遺鷗自然保護區(qū),攝影師@孫華金)▼
這片天地日新月異
而所有的改變背后
是一個個敢于戰(zhàn)天斗地的
鄂爾多斯人
付出了10年、20年、30年
乃至一生的努力
他們也許是
堅守荒地的夫婦
(7萬畝沙漠變成綠洲,殷玉珍夫婦花費了25年,他們還在繼續(x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也許是
以治沙為己任的基層干部
(2018年7月23日,鄂爾多斯杭錦旗的工作人員展示快速沙柳栽種,約用10秒的時間可栽種2苗,成活率提高的同時加快了工作效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
也許被稱為先進模范、治沙能手
而我更愿稱他們?yōu)?/p>
勇士
鄂爾多斯、鄂爾多斯
這里見證過偉大的英雄
也經(jīng)歷過慘烈的戰(zhàn)爭
而惟有真正的勇士
才能夠讓這片土地
煥發(fā)活力與生機
回望過去
古地質(zhì)史上幾十億年的海陸變遷
古生物史上幾億年的進化繁衍
人類文明史上幾萬年的波瀾壯闊
都曾在鄂爾多斯上演得蕩氣回腸
而眺望未來
這塊硬核大地所養(yǎng)育出的
勇敢的人民
始終在這片土地上
建設(shè)著家園、播撒著希望
這也是鄂爾多斯
最美的風景
(請橫屏觀看,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庫布齊沙漠,攝影師@陳劍峰)▼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斡爾朵圖片:感恩的心地圖:松楠&陳景逸設(shè)計:劉志鵬封面攝影師:蘇大審校:云舞空城、明天會更好
特別鳴謝鄂爾多斯市博物院
編輯:寶華相關(guān)閱讀
-
我國兒童成長發(fā)育進入平穩(wěn)增長階段 通訊
我國兒童成長發(fā)育進入平穩(wěn)增長階段《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明年施行... -
休艙:全球觀速訊
11月25日,呼和浩特市水岸小鎮(zhèn)1號方艙醫(yī)院休艙。當日,隨著該方艙醫(yī)... -
航天新征程|神舟十四號乘組:中國空間...
人民網(wǎng)廈門11月25日電(記者趙竹青、張克非)中國空間站等你來出差!1... -
卡塔爾世界杯何以鐘情中國新能源客車?
“在整個世界杯期間,我和我的同事都將駕駛這些巴士,將觀眾送到各... -
當前熱點-央行宣布全面降準 釋放長期資...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12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gòu)存款準備金率0 25個百分點... -
央行降低金融機構(gòu)存款準備金率 釋放長...
(記者吳秋余)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wěn)中有降,... -
10月貨物和服務(wù)貿(mào)易進出口規(guī)模同比增長5%
(記者劉開雄)國家外匯管理局25日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10月,我國... -
重點聚焦!內(nèi)蒙古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16例
11月25日0—24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16例,其中呼... -
我區(qū)向?qū)嶓w經(jīng)濟和房貸客戶讓利近54億元_看點
本網(wǎng)訊(內(nèi)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李永桃)“按照國家做好普惠金融‘減... -
【書寫鄉(xiāng)村振興奮進畫卷】“萬企興萬村...
前不久,自治區(qū)民營百強企業(yè)蒙泰集團與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zhèn)哈達圖淖... -
觀察:【眾志成城 同心抗疫】首府金融...
本網(wǎng)訊(內(nèi)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鄭學良)11月25日,記者從呼和浩特市... -
1-10月我區(qū)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55.2%|當前看點
本網(wǎng)訊(內(nèi)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楊帆)自治區(qū)統(tǒng)計局消息:今年1-10月... -
全球熱頭條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
11月10日,張躍清忙碌完核酸檢測任務(wù)后,急匆匆地趕回村委會,帶領(lǐng)... -
航天新征程|楊利偉:中國空間站時代腳...
人民網(wǎng)廈門11月25日電(記者趙竹青、張克非)11月25日,由中央網(wǎng)信辦... -
滾動:個人養(yǎng)老金制度啟動實施
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宣布個人養(yǎng)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在北京、上海... -
內(nèi)蒙古大部分地區(qū)將迎入冬以來最強寒潮...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電(記者哈麗娜)記者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氣象局了... -
“頂流”到階下囚!吳亦凡一審被判13年...
11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吳亦凡強奸、聚... -
個人養(yǎng)老金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qū)名單發(fā)布...
個人養(yǎng)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先行... -
越冬候鳥“做客”額濟納旗
初冬時節(jié),在額濟納旗沙日淖爾水庫,數(shù)量眾多的赤麻鴨、灰雁、大天... -
俄今年大豆收成創(chuàng)紀錄-每日速看
新華社莫斯科11月24日電(記者劉愷)俄羅斯農(nóng)業(yè)部24日發(fā)布消息說,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