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包金德:草原深處的好醫生 實時

2022-11-15 18:57:38    來源:草原全媒

從醫23年,包金德深入農村牧區巡診4000余人次,為生活困難的農牧民免費提供藥品累計3萬余元,他用精湛的醫術和辛勤的汗水滋潤著患者的生命沃土,為無數家庭送去了安康。

52歲的包金德現任通遼市霍林郭勒市中蒙醫醫院副院長。作為一名蒙醫醫師,多年來,他苦心鉆研蒙醫傳統療術,該院由包金德帶領創建的蒙醫傳統療術科,成為通遼市衛生重點專科,他創新推出了蒙醫藥浴、蒙醫竄針療法、蒙醫尼如哈、蒙醫電麻提針、蒙醫茶酒療等5項新技術、新項目。近年來,包金德獲得了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基層名蒙醫、通遼基層名蒙醫、通遼好人等榮譽稱號。

“到農村去,到牧區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治病救人、回報社會和學校,回想從醫的初心,包金德仍舊十分激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99年,從內蒙古醫學院畢業的包金德被分配到霍林郭勒市老地方醫院(霍林郭勒市中蒙醫醫院前身),他滿懷憧憬地踏上了“杏林”之路,但剛下長途汽車,就得知“霍林郭勒市老地方醫院沒有蒙醫療區”的消息。

醫療條件的限制,生活環境的艱苦沒能阻礙包金德的行醫之路。沒有蒙醫療區就在辦公室診療,患者看病不方便就上門服務。包金德的醫術日漸精進,逐漸獲得了患者的認可,很快,他就完成了從象牙塔里的稚嫩學生,到草原深處堅定醫者的蛻變。

他是行走的醫師,草原牧民當他是最親的“安達”。

“下鄉巡診只能借同事或者朋友的摩托車,因為牧點之間離得都比較遠,一天往返一百多公里是常有的事。”當時條件非常艱苦,霍林郭勒市冬天寒冷而漫長,在零下30多攝氏度滴水成冰的極寒天氣下,他常常頂著刺骨白毛風上門為患者看病。

說起早年間巡診的經歷,包金德回憶道,那布奇是錫林郭勒盟西烏旗的一名牧民,他因腰間盤突出而備受折磨,是包金德的老患者。一天,在給那布奇看病歸來的途中,因天色漆黑,騎著摩托車的包金德一個不留神,重重地摔在了冰面上。他在地上暈倒足足有十幾分鐘,就在快要凍僵的那一刻,包金德突然蘇醒過來,在雪里摸索著去找甩出十幾米的醫藥箱。他發現摩托車壞了已經發動不起來時,毅然抱起醫藥箱一步一步向家挪去,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一個半小時。到家后,媳婦發現他左側大腿嚴重淤青,左胳膊多處摔傷。“多虧了包大夫,治好了我的腰間盤突出,為了給我看病,他那天受了那么重的傷,我很心疼,我們每年都會邀請他來我們家吃羊肉,我們全家都很感謝他。”那布奇感激地說。

回想起23年的從醫經歷,包金德最忘不了出診在外,這些牧民把最好的食物留給他吃,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他,稱他為最親的“安達”。安達,是蒙古族稱那些并無血緣關系的人,用誓言結成的生死之交,這代表了牧民朋友對他的尊重和信任。

牧區患有骨關節類疾病的人較多,包金德不斷總結、實踐,摸索出了適用于牧區常見病、慢性病的拔罐、針灸、電針、火針等一系列蒙醫學診療方法和治療手段。能一次解決的問題,決不讓病人跑兩次。“不讓病人多花一分錢”成為他恪守的準則。他能深切體會到病患及家屬的疾苦,對待每一位患者他都盡力用最合理有效的治療手段為患者排除病痛。他每晚都會總結白天的醫案,記錄自己的心得,便于下次遇到相同病癥時采取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從意氣風發,到兩鬢微霜,包金德將最美好的青春時光奉獻給了這片他深深熱愛的土地和人民,成了農牧民心中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包大夫”,成為千百個農牧民患者的“定心丸”。(郭洪申 薛一群)

編輯:段麗萍

關鍵詞: 霍林郭勒市 治療手段 中蒙醫醫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