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世界微頭條丨【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為農牧民創造“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2023-01-24 08:47:09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劉也)機器清土地,村民挖樹坑。太陽剛剛升起,興安盟科右前旗俄體鎮雙勝村100多名村民就在村外的山坡上忙開了。

“我們把樹坑挖好、榛子樹苗栽下,不僅能拿到務工的工資,榛子樹到盛產期收益還有分紅呢!”順著村民姚紅艷的手指望去,只見曾經的荒山荒坡上已經有了數百個樹坑等待栽種。這個冬閑時節,當地村民通過“以工代賑低產林改造項目”又迎來了增收新機遇。


(資料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不久前,興安盟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指導意見》,以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為重點,通過發展高質量庭院經濟、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強化市場主體帶動、發展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開展牲畜品種改良、促進務工就業等6種方式,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確保農牧民群眾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雙勝村建設“以工代賑低產林改造項目”促進農牧民增收,正是這6項舉措的具體體現。科右前旗俄體鎮鎮長李相亮說,采用以工代賑方式吸納農民群眾參與到造林、護林、營林各個環節,既促進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又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真正把打造“綠水青山”的過程變成群眾積累“金山銀山”的途徑,實現了“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的目標。“這個項目中,雙勝村162戶農戶參與其中,預計戶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

這邊“以工代賑”有效益,那邊“家門口車間”笑聲朗。在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由“返鄉能人”吳瑞新夫婦創立的博民服裝有限公司內,80余名周邊村屯婦女正在認真學習縫紉技術,一針一線編織著自己“農閑增收”的幸福時光。

“今天是我這里培訓的第10天,等15天培訓期結束后,我就可以開始制作成品,按件收入,不用出門也能賺錢!”車間內,村民李瑞芳正在實踐剛學來的制衣技術,學成后月增收1500元以上。

“今年,政府給我兌現了6萬元能人返鄉補貼資金,盟鄉村振興局還把我的公司評為就業幫扶基地,補貼30萬元幫助我開展技能培訓,讓我帶著鄉親們創業更有底氣。我將補貼資金全部用于學員培訓,學員無論在家兼職還是在公司全職,訂單收入都能提供保障。”博民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瑞新介紹,經過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他的公司已經累計培訓本地婦女400余人,安排就業崗位201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同樣,在扎賚特旗胡爾勒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培訓基地內,40臺嶄新的新型縫紉機已經開封,就業幫扶車間手套培訓開班儀式正在進行。在興安盟鄉村振興局的協調下,當地村民將和科右中旗的幫扶車間在3年內共同完成一筆制作10億副手套的“大單”。

“收入穩定,訂單充足,能在家門口學到一門手藝真是太好了!”村民尚開花每年冬季都會外出打工補貼家用,今年,她只需要在培訓基地內學好縫紉手藝就能穩定增收。

今年以來,興安盟通過深入實施能人返鄉工程、加大企業穩崗補貼政策落實等方式持續加大穩崗就業扶持力度,支持就業幫扶基地、就業幫扶車間、龍頭企業吸納本地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近就業,為農牧民創造更多“家門口”的就業機會,截至目前,興安盟53家幫扶企業、7家開工就業幫扶車間已提供就業崗位1.52萬個。

“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重要標志是農牧民的持續增收,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結合興安盟資源稟賦和農牧民生產生活習慣實際采取了6項增收措施,促進農民多元化增收致富。”興安盟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楊昌波說。按照黨的二十大擘畫的藍圖,興安盟不斷夯實廣大農牧民群眾穩定增收基礎,持續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提升農牧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興安盟農牧民的日子必將“錢景十足”。

編輯:楊旭英

關鍵詞: 以工代賑 培訓基地 收入增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