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推動五大任務見行見效?我在現場】梭梭與蓯蓉完美“結合” 增一片綠 富一方人

2023-05-13 09:39:58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梭梭樹下的肉蓯蓉。本報記者馬駿馳攝

野生狀態下,幾百棵種子才會存活一兩株,而且還必須得寄生于另一種植物上。

一個號稱“沙漠人參”的小嬌嬌肉蓯蓉,如今,通過人工嫁接,與愿意守護它一生的梭梭樹合體后,迸發出治沙與致富雙贏的強大能量,讓魚與熊掌兼得變成可能。

這個“貪心”的合體,創造出的美好場景,正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上演著。


【資料圖】

4月25日,記者一行來到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實地了解這個境內沙漠面積達426.9萬畝的縣,是如何攻克防沙治沙難題、增加經濟效益的。

在沙金套海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的一片梭梭林中,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均正在指導工人采挖肉蓯蓉。

魏均介紹,將肉蓯蓉種子種在距梭梭根部20公分處,肉蓯蓉種子會發出一種信號,梭梭的毛細根接收到信號后,就會穿破肉蓯蓉種子,形成接種點,梭梭便會源源不斷地為接種點輸送養分,最終形成接種盤,經過3年時間就會長出肉蓯蓉。只要不破壞接種盤,下一年還會繼續長出肉蓯蓉。

魏均是當地有名的治沙能人,在中國產業治沙領域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2003年,在相關政策鼓舞下,他義無反顧放棄“鐵飯碗”,投身到產業治沙事業中。

“剛開始種了很多樹,治沙效果也不錯,但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魏均說,“后來了解到沙漠里最適合種梭梭,梭梭的根系極為發達,可以蔓延幾十平方米,防風固沙效果特別好,而且不用大面積澆水就能成活。更重要的是,梭梭根部可以寄生一種珍貴的補益類中藥材肉蓯蓉,具有很高的醫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

“剛種植肉蓯蓉時,我專門留著長指甲,每天刨沙子檢查梭梭根系發展走勢,做了無數次試驗,最終成功實現人工接種肉蓯蓉。”回憶往事,魏均甚是欣慰。

從開始小范圍示范種植,到后來建設萬畝肉蓯蓉接種基地,再到現在大范圍推廣種植,經過20年努力,魏均在烏蘭布和沙漠建成3萬畝有機中蒙藥材示范基地,其中,肉蓯蓉2萬畝、甘草1萬畝,輻射10公里范圍內發展種植甘草10萬畝,畝均效益2500元以上;輻射磴口縣100公里內種植肉蓯蓉20萬畝,畝均效益3000元以上,形成肉蓯蓉、甘草產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綠色循環經濟鏈,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2023年,王爺地肉蓯蓉入圍全國首屆鄉村振興成果展。

“我們不僅要防沙治沙,還要向沙漠要效益。只有用發展經濟林思維做生態治理工作,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魏均認為。他高薪聘請專家研發肉蓯蓉種植機,種植效率提高上百倍。“以前人工挖坑種植,一人一天最多種一畝地;現在3個人一臺機器,一天能種100畝,又快又省事!”

魏均還創建了烏蘭布和沙漠肉蓯蓉產業光伏治沙雙碳綠色發展模式,形成“空中光伏板+地上梭梭林+地下肉蓯蓉+林下家畜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修復共同體,規劃建設30萬畝有機中蒙藥材種植基地,逐漸形成以肉蓯蓉為引領的百億中蒙藥材產業,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在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第一作業區,工人們有的在打草方格,有的在草方格內種梭梭。據介紹,每1.2平方米要打一個草方格,兩顆梭梭苗中間需間隔3個草方格,方便將來規模化種植肉蓯蓉。“沒有草方格防沙固沙,剛種下去的梭梭苗一夜之間就被沙子埋了。”已經打了十幾年草方格的當地農戶李華軍告訴記者。

看著工人眨眼之間栽種了半畝地梭梭,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工作人員金振云感慨不已:“讀小學時,一放學我就跟著父親去種樹,背著樹苗在沙窩里找濕土,走一天也種不了幾苗,如今一天就能種出一片林子。”37年前,他繼承了父親的事業,走在防沙治沙一線。“原來這里到處是大沙丘,車根本進不來。現在種上了梭梭,兩三年后再種上肉蓯蓉,這片沙漠就要被征服了。如果父親在世,他一定會為我們的治沙壯舉鼓掌喝彩。”金振云動情地說。

編輯:段麗萍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