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巴彥淖爾:科技小院顯身手 鄉村振興添動力|天天觀點

2023-05-24 16:36:53    來源:草原全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巴彥淖爾市從2019年開始培育和創建“科技小院”,4年來,來自各地多所高校的青年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為推進巴彥淖爾市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了積極力量。

“科技小院”成員為農民開展科技指導。(攝影:黃景蓮)

“我來看飼草出苗率情況,這個需要定期進行補苗,便于我們以后測產。然后會對比一下間作和單作長勢情況。后期我們還會在作物不同生育期進行采樣,最后測量養分含量。”任紅陽是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2022年3月,他和同學們來到杭錦后旗三道橋鎮奶牛“科技小院”,和當地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課堂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零距離為農民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當任紅陽采用新技術種植的飼草剛剛出苗,她就及時來到田間查看飼草苗長勢情況。在“科技小院”工作期間,任紅陽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飼草種植和奶牛糞便進行反復試驗,通過一年努力,任紅陽開發的青貯玉米間作技術,使青貯玉米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0%。

“‘科技小院’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使我們青貯玉米產量提高,品質也有很大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牧場的生產成本。”內蒙古畜景易奶牛養殖場總經理馮曉飛說。近年來,杭錦后旗以加強“科技小院”建設為目標,不斷提升服務保障、創新農業技術、服務基層群眾,讓“科技小院”不斷書寫科技創新大文章。

在“科技小院”培育和建設中,杭錦后旗首先下好提升服務保障“先手棋”,35名旗領導分別聯系76名專家人才,定期溝通情況、反饋意見,共同組織開展實地調研、節日慰問活動,增強引進人才的歸屬感。旗鎮兩級先后投入300多萬元配套完善駐地設施,7個“科技小院”全部達到有水、有電、有網、有水沖廁所、有空調、有浴房、有經費的“七有”標準,創造良好工作條件,解決后顧之憂,全面助力小院人才科研創新。

以“科技小院”為技術攻關的前沿陣地,鏈接科研院所、專家團隊,持之以恒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及推廣。圍繞小麥、玉米等優勢農作物開展試驗34項、示范10項,試驗示范面積5311畝,并集成推廣了“杭錦后旗春玉米雙綠雙控技術模式”“向日葵綠色高產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模式”,實現了青貯飼草增產22%,提高氮素利用效率24%~53%;降低農田氨排放損失29%~68%;玉米減少灌溉用水36%的成效。

將“科技小院”建在農戶身邊,踐行“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四零”服務,與群眾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利用新建中國農業大學綠色發展創新創業中心,成立“科協+四級聯創+科技小院”農民培訓協作網。累計舉辦線下專題農民培訓會113場、6104戶受益;田間觀摩會18場、780戶受益;深入田間地頭解決農民實際問題245次、1996戶受益;舉辦專家教授線上講課47次,累計線上指導農戶350余次。

杭錦后旗“科技小院”建設只是全市的一個縮影。巴彥淖爾市從2019年開始“科技小院”的培育和創建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成由中國農技協命名的“科技小院”15家、市級“科技小院”30家,圍繞糧油、乳肉絨、果蔬、蒙中藥材、飼草、生物質能六大重點農牧業產業發展,按照“一院一團隊”的建設模式,累計引進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等農牧業領域的70個專家團隊、223人,在各地開展科技服務,有效打通了科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編輯:段麗萍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