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趙志國:燃氣安全監管,咋就這么難?|世界要聞

2023-06-25 08:52:46    來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趙志國】

6月21日的銀川某燒烤店燃氣爆炸事故,截至目前已造成31死7傷,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


【資料圖】

查閱近年來的有關資料,燃氣事故可謂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就有30余起造成人員傷亡、影響較大的事故。

頻發的安全事故,按理說早已引起全國各地足夠的重視,但為啥它就這么難管呢?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捋一捋監管機構與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

一、決策機構層面:安全生產難管

十九大之前,政府機構里有一個重要的職能部門,叫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監督各地企事業單位安全生產。

眾所周知,每一級黨政機關都有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大家分工明確,有人分管經濟發展,有人分管生態環境,有人分管文教衛生,等等。在進行分管領域劃分時,安全生產往往作為一個整體劃分出來,但這是一個燙手山芋。

為啥?因為一很難管,二處罰重。

關于安全生產分工,流傳著一個段子:

某市領導班子開會探討分工問題,其它都分得比較順利,在討論安全生產由誰分管時,大家都不說話了。書記工作經驗豐富,見此情景先岔開話題,并安排服務人員給大家不停地續茶水。沒過多久,一位領導同志喝水喝多了起身去洗手間,趁此時機,書記帶領大家熱切探討,一致認為出去的那位同志站位高、能力強,是分管安全生產的最佳人選。等那位同志回到會場,大局已定。

段子是段子,不可較真,但它多多少少反映出安全生產監管是一個相對“討嫌”的工作,很容易“出事”。

首先說“很難管”。烏爾里希·貝克在其成名作《風險社會》一書中提到,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后工業社會各種風險多發頻發,且呈現系統性、隨機性,防不勝防。各級領導干部再重視安全生產,他也難以阻止有人在自家屋子里拿明火湊近燃氣設施。

其次說“處罰重”。別的分管領域,比如招商,領導干部干不好,頂多落個“能力不足”,把職務給免了;但安全生產領域一旦出事,那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搞不好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

也因此,有學者曾提出,在安全生產領域考核干部時,應該倡導“盡職免責”,即如果能證明領導干部將相應的監管職責落實到位,即使發生了事故,也不宜追究責任。

設想很美好,但很難落實。首先,如何證明官員“盡職”了,這點很難厘清;其次,這一制度設計也容易引導大家推諉扯皮;更重要的是,出了事故沒人擔責,人民群眾不答應啊!一旦出了安全事故,我國政府的慣例是往上追責,根據事故的大小,往往要追一到三級,影響重大的甚至可能要對省一級政府部門進行問責。

目前對于這一分管難題的解決之道是,每個分管領導各自負責其分管行業的安全生產工作。

二、職能部門層面:燃氣安全涉及多個部門

近年來機構改革,各部門之間職能劃分進一步明確,但無論怎么劃分,有些領域依然存在監管的交叉,燃氣安全就是一個典型。

資料顯示,燃氣安全監管涉及到住建、商務、市政、應急、市場監管等部門。筆者在向一些基層職能部門的朋友了解時,關于具體的職責劃分,他們也很難說得明明白白。

就比如液化氣充裝,在充裝站內是市場監管局負責,在店鋪經營是城管執法局或商務局負責,那出了站到家門口這段距離,該由誰負責呢?說不清楚。

另外,如果罐體有問題,以及閥門松懈、軟管不達標等,這些問題如果液化氣充裝站沒有檢測出來,那就是市場監管局的責任;而燃氣管道的安全問題,則歸屬于住建口下面的市政部門負責。

那應急部門干啥?有應急部門的同志跟我解釋,說一個是負責安全生產的宣傳工作,另外一個就是應急處置,即發生事故災難以后的救援與善后工作。

因為具體的職能劃分比較復雜,再加上各地分工都有差異,上述描述未必精準;但明顯看得出來,大家都是盡量往外摘責任的。這就導致沒出事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該干什么,監管容易出現缺位;一旦出事,各職能部門之間就開始推諉,問責的時候大家都一肚子委屈。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