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全球觀點:給黃河砌的墻拆了,其他地方呢?

2023-07-03 17:00:40    來源:光明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報道,7月1日,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陜西側)沿線的圍墻被拆除。據稱當地領導現場辦公,指揮施工人員拆除圍墻。這標志著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給黃河砌堵墻”事件,終于向著民意所盼的方向得到了解決。

回溯這一事件,今年5月,有網友拍下黃河壺口瀑布景區沿線被砌上圍墻的視頻,這引發網友質疑當地是為了防止路過游人觀看景觀——游客只能購買價值近百元的門票,來欣賞黃河壺口瀑布的壯美景色。

面對這一質疑,陜西省宜川縣黃河壺口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隨即發布情況說明,稱修建圍墻有兩點考慮:一是該路段容易落石,在砌墻之前,游客可遠眺壺口瀑布,但停留此地容易被落石砸傷;二是會阻礙交通,引發交通事故。

不過,這一略顯敷衍的說明顯然難以令人信服。如果真為防止落石,那為何不像大多數道路施工那樣,給道路靠山體一側安裝防護網?所謂阻礙交通,更站不住腳,真想看的游客,砌上墻依然會停車翻墻觀看,砌墻反倒令道路更逼仄、更容易出現交通事故。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般操作,其目的不像當地標榜的那般“單純”。說到底還是為了“借景生財”,通過變風景區為“封景區”,提高旅游景點的稀缺性,讓游客不花錢買票就不能過個眼癮。在旅游業快速復蘇的當下,這些景區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多創造點經濟效益。

看破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從五一到端午,短短兩個月,壺口瀑布、青海湖、梅里雪山、金沙江大拐彎等景區,都“突然”意識到“游客安全”“保護生態”“反哺村民”的重要性,陸續建起圍擋,阻擋游客觀賞景區風景。雖然各有各的理由,且無不冠冕堂皇,但公眾的眼睛從來都是雪亮的,抖這種機靈,只能激起人們的質疑和反感。

旅游業本質上是服務業,其底層的邏輯是以顧客為中心,通過有溫度的服務,給顧客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和超預期的服務體驗,從而贏得好評、積累口碑、建立品牌,吸引更多游客。一個景區,如果算計到游客身上,毫不考慮游客的感受,那么無異于殺雞取卵。這種“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財之道格局太小,也注定走不長遠。

從旅游業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越是旅游繁榮的地方,越不惦記游客那點門票錢,而往往是通過努力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通過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深度開發,吸引游客在當地消費。相反,如果只想著“圍墻擋景”,逼游客買票,那恐怕難逃最終被游客拋棄的命運。

回到黃河壺口瀑布,當地經過兩個月的思量,最終還是將圍擋拆除,這固然難免引來耗資費力之譏,但好歹順應了民意,顯示出當地亡羊補牢的誠意。壺口瀑布已經作了個表率,那些還在“高墻鎖景”的地方,能不能也認真考慮下老百姓的呼聲呢?(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編輯:劉曉君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