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天天日報丨企業獲取資金后又投入金融體系 中行報告解析信貸與投資增速背離原因

2023-07-04 16:18:46    來源:第一財經

2023年以來,信貸投放規模大幅多增但并未帶動投資增速持續上行,關于信貸資金的流向問題引發市場關注。

7月3日,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2023年三季度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今年以來,信貸資金的大幅供給并未帶動投資增速持續上升。企業獲取資金后可能并未完全用于生產投資,不少資金又回到了金融體系內,比如加大對各類理財產品的購買,試圖獲得低風險收益等。


(相關資料圖)

中長期信貸并未有效轉化為投資

年初以來,隨著經濟持續恢復,企業融資意愿提升,加之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帶動信貸規模明顯走高。2023年1~5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12.67萬億元,同比多增1.8萬億元。

信貸資金投放高速增長的背后,是中長期貸款的連續大幅多增。

《報告》認為,從資金需求角度,企業使用短期貸款主要用于臨時性資金周轉、貨物結算等,使用中長期貸款主要是為擴大再生產,這與經濟活動關系更加密切。因此,企業中長期貸款數據是反映企業對未來經濟預期情況的重要參考指標。

數據顯示,自2022年8月起,企業中長期貸款便出現持續多增,顯示企業對未來經濟預期樂觀。2023年年初以來,企業中長期信貸創紀錄的大幅多增也被認為是企業預期未來經濟將會持續復蘇的信號。2023年1~5月,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8.11萬億元,占新增貸款比重為64%,同比大幅上升20.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與中長期貸款高增并不同步,企業投資增速出現下行。

《報告》認為,由于中長期貸款主要作用是支持企業投資和擴大再生產,因此,與之關系密切的投資增速可以被認為是中長期信貸是否有效轉化為投資的判斷依據。

2023年以來,在中長期貸款持續保持多增的同時,投資增速并未與之同步,而是有所下降。例如,制造業、基建增速由1~2月的8.1%、9%降至5月的5.1%、4.9%。中長期信貸資金并未持續轉化為企業投資,這意味著企業對經濟未來預期可能并未如中長期信貸數據般強勁。

此外,《報告》還特別表示,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預期指數自4月份開始掉頭向下,意味著企業對未來經濟轉暖的預期出現階段性變化,一季度經濟恢復的強勁勢頭未能延續,但4月、5月企業中長期貸款依然多增了4017億元、2147億元。

資金閑置規模上升導致使用效率下降

在經濟增長不及預期影響下,信貸大幅多增、企業投資動力不足導致現金管理需求大幅上升。

中國銀行研究院選擇2019~2023年一季度數據披露相對完整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646家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由2019年末的18.11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一季度的29.07萬億元,大幅增加10.96萬億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以來,企業購買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出現明顯上升,2022年同比增加了3.15萬億元,2023年一季度比2022年末大幅增加了4.48萬億元,已超過2022年全年。

《報告》認為,這意味著企業獲取資金后可能并未完全用于生產投資,不少資金又回到了金融體系內。

《報告》指出,在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帶動下,企業穩步推動復工復產,資金需求也在逐步恢復,但企業生產投資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年初金融機構信貸額度較為充足,信貸投放動機和能力本身較強,加之政策引導,從而帶動短時間內資金出現集中、大規模投放。但相較于企業穩步恢復的資金需求來說,資金整體供過于求從而出現閑置,不少企業在擁有大量資金的情況下,并未將所有資金用于實際生產環節,而是加大了對各類理財產品的購買,試圖獲得低風險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了政策調控效果。

企業購買理財產品獲取收益本身屬正常現象。但在經濟恢復期,企業大量購買理財而不從事實際生產會拖累經濟恢復進程,從長遠看對企業經營也存在較大負面影響。特別是,企業獲取的低成本資金本身即有政策驅動因素,在獲取低息貸款情況下,不從事實際生產轉而購買理財獲益存在不合理之處,這需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引導。

基于此,《報告》建議,應根據經濟恢復需要,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平滑信貸投放節奏。未來應根據企業資金需求意愿變化,靈活調整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考核要求,平滑信貸投放節奏。此外,引導金融機構做好資金審核。要引導商業銀行強化貸后資金管理,對資金用途嚴格審核,對企業資質要做好把關,避免為達到監管要求而忽視資金用途,有效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