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守望相助一家親】額爾古納河畔的真情相助

2023-09-09 07:56:36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地處額爾古納河畔,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小鎮。多年來,恩和鄉邊疆治理與多民族協調發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


(資料圖片)

層層山巒中的谷地中,一排排木刻楞整齊排列的恩和鄉,居住著一家由漢族、俄羅斯族、蒙古族組成的和諧美滿家庭。這就是經營家庭游的曲德才和孫金花一家。夫妻二人相親、相敬、相愛,是恩和鄉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縮影。

曲德才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要從他的爺爺曲洪生“一把抓”故事說起,這是當地中國男子與俄羅斯姑娘浪漫愛情的代表。

十九世紀末,曲洪生幾經輾轉,來到了額爾古納河對岸的金礦當上了淘金工,俄羅斯朋友給他取的俄羅斯名字叫瓦西里。朋友看到他老實厚道,又機靈能干,就給他介紹了一位名叫安尼西娜·阿麗桑德拉的俄羅斯姑娘。姑娘熱情大方,勤快漂亮。她對曲洪生說:“我有一個條件,你要是能給我買一條‘一把抓’裙子,我就嫁給你。”

曲洪生知道“一把抓”就是中國的絲綢裙子,在俄羅斯很受歡迎,但很難買到。于是他就向朋友借了匹馬,日夜兼程,翻山越嶺買了一條漂亮的絲綢裙子。阿麗桑德拉知道后非常感動,毫不猶豫地嫁給了曲洪生。

兩人婚后定居在恩和地區,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成就了一段愛情佳話。他們的兒子伊萬是第一代華俄后裔,也就是曲德才的父親。

曲德才和孫金花有兩個女兒,兩個女婿分別是漢族和蒙古族。曲德才一提到兩個女婿便是滿滿的驕傲。仁義、實在、能干是曲德才對兩個女婿的評價。“他們有什么事都想到我們前面,有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我非常自豪。”

曲德才也是恩和鄉最早從事家庭游的人。創業之初,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他只能靠自己一點點艱難地摸索。

“當時多虧了政府無償貸款給開展家庭游的家庭每戶扶持資金1.4萬元,用于整修房舍、增加床位等,還派人到家里無償修理院落杖子和屋內地板。”經過一番籌備,曲德才的家庭游正式開始經營。現在每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

在自家致富的同時,曲德才不忘帶動父老鄉親一同發展,他將自家經營家庭游的成功經驗,悉心傳授給鄉親們。家族晚輩曲波通過借鑒曲德才家庭游的經驗,把家庭游做得越來越大,并用“一把抓”故事主人公瓦西里的名字作為店名進行推廣,使瓦西里家庭游成為恩和鄉的一個旅游名片。

緊鄰瓦西里家庭游旁的巴維列巴房,由俄羅斯族男主人曲剛和他的漢族媳婦宋雙艷共同經營。他們通過買車相識,曲剛開玩笑說:“媳婦是我買車贈車模娶到的。”

“俄羅斯族人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風趣幽默,曲剛這個人靠譜、踏實,沒有大男子主義,特別會站在我的角度考慮問題。”宋雙艷不喜歡大城市的喧囂,來到舒適、安逸的恩和鄉生活后,特別喜歡這里。宋雙艷說:“在恩和鄉這個大家族里,大家感情濃厚、和諧相處,這里的人善良淳樸,互相關愛,和他們在一起很快樂。”

到了恩和鄉后,宋雙艷就琢磨起與旅游相關的生意。曲剛的媽媽娜達莎是位地地道道的俄羅斯族老人,她對宋雙艷說:“你就和我學打‘列巴’吧。”“列巴”面包是俄羅斯人的主食,打“列巴”這門手藝一直傳承至今。恩和是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可謂“列巴”之鄉,這里的“列巴”尤為正宗,從這里走出去了不少打“列巴”的手藝人。

宋雙艷和婆婆學起了打“列巴”的手藝。吃起來外脆內軟、香甜可口的“列巴”,打起來著實不易,光是發面就需要起早爬半夜的。起初打的“列巴”不是太軟就是太硬,宋雙艷為此沒少費心思,慢慢地“列巴”也越打越好了。隨著夏天游客增多,她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如今,恩和鄉的家庭游由4戶發展到127戶,“列巴”房達到19家,旅游紀念品店21家,每戶年均收入也由原來的不足2萬元增加到7萬元。2022年恩和鄉鄉村旅游接待人數45萬人,旅游綜合收入1980萬元。

恩和鄉文旅產業不僅是當地各族群眾致富增收的方式,更是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恩和鄉副鄉長月瑤介紹,恩和鄉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促進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現在“巴斯克節”“潑水節”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旅游名片。恩和鄉還依托“油畫小鎮”“民俗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進一步豐富旅游內容,推出一批非遺品牌和精品民宿,發展觀光、民宿、農牧體驗、傳統手工藝等旅游業態,促進各族群眾增收致富,持續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格根圖婭 李玉琢 布仁巴雅爾 奈日嘎 李可新 呼倫貝爾日報記者 李朕濱)

編輯:賈小燕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