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產業 >

全球通訊!海南周刊 | 古代的眼鏡

2023-06-26 12:04:45    來源:海南日報


【資料圖】

我國是在明朝的時候開始有眼鏡的,當時,在明朝和西域通商的活動中,眼鏡從西域傳入了中國。但是,在那個時候,眼鏡還是罕見之物。

明朝景泰年間的張靖之,在《方州雜錄》中記載了一件關于眼鏡的事情。當時,張靖之在京城工作。有一天,他去時任指揮之職的胡豅的家里做客,在胡豅家里,張靖之見到明代宗賜給胡豅的父親胡宗伯的一副眼鏡。張靖之說,這副眼鏡“如錢大者二,形色絕似云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衍之為柄,紐制其末,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加于雙目,字明大加倍”。張靖之見到的這副眼鏡,鏡片很薄,眼鏡框是金質的,而且不用的時候兩個鏡片能合在一起,眼睛昏花看不清書上的字跡時,戴上它,字跡便會清晰起來。

白緞繡菊蝶眼鏡套(晚清至民國)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資料圖

明代宗時期的參政孫景章也有一副眼鏡,他的眼鏡是用良馬從西域的客商手里換來的,當時,西域人把眼鏡稱為“僾逮”。

明朝世宗時期的郎瑛,曾經在他的《七修類稿》中寫道:“少嘗聞貴人有眼鏡,老年人可用以觀書,予疑即《文選》中玉珧之類。及霍子麒送一枚來,質如白琉璃,大如錢,紅骨鑲二片,可開合而折疊之。問所從來,則曰:‘甘肅番人貢至而得者。’豐南禺曰:‘乃活硨磲之珠,須養之懷中,勿令干,然后可。予得之二十年無用’云。”郎瑛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曾在少年時聽說貴人有眼鏡,他懷疑是《文選》中說的玉珧之類的東西。有一天,霍子麒送了一副眼鏡給郎瑛。郎瑛問霍子麒這副眼鏡是從哪里來的?霍子麒說是從甘肅那里得到的。豐子禺說眼鏡需要經常放在懷里才行,但是,豐子禺得到了一副眼鏡,在二十年中從未用過。郎瑛是明世宗嘉靖年間的人,由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間,眼鏡尚是罕見之物。

在明穆宗隆慶年間,提學潮陽的林某得到了一副眼鏡,每當他視力疲倦、視物不清時,他戴上這副眼鏡,就能看清書上的小字。林某的這副眼鏡,也是來自當時的外國客商。

在明朝前期,眼鏡是極為貴重的東西,即使是官員和富商,若想得到一副眼鏡,只有等皇宮賞賜,或是花費巨資從外國客商手中購得。

清朝的時候,廣東人開始用水晶制成眼鏡,由于工藝精湛,制作精良,當時廣東制造的眼鏡是眼鏡中的上品。

最后說一個和眼鏡有關的故事:北宋的劉跂在《暇日記》中說,北宋的史沆在斷獄時,取十幾種水晶來用,別人起初不知其意,后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因為看不清案牘上的字跡,就用水晶來照著看。由此可見,北宋時,人們已經開始用水晶來幫助提高視力了,但是,北宋時期的人卻不曉得用水晶來制造眼鏡。(王吳軍)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