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產業 >

在通往全球化的道路上:中國要跨越五道門檻

2023-09-01 08:00:32    來源:永不出場的戈多

中國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貿易。

這三駕馬車最為得意的,是外貿。中國加入WTO后,一躍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妥妥地是一張贏牌。在談判過程中,中方做出了很多承諾,嚇壞了專家,不停地捅領導的腰眼;領導的回答是:別捅了,進去了再說。

中國強大了,也受益了,從產能的消化到技術的引入,這證明了與全球共贏,才是王道;世界少不了中國,而中國不能孤立于世界。有人說美利堅拉著一群西方發達國賓企圖去中國化,孤立中國;我們必須以內循環為主,這個原則不能做極端的民粹主義的解讀,以我為主,目的是打開世界,而不是做一個自足自給的封閉的城堡,一切為了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否則中美的距離不會縮小,只會擴大。


(資料圖片)

很多專家似乎不是在提出如何走出外貿困局的建議,不是評估加入CPTPP的重要性,而是在預測美利堅的經濟何時崩潰,加入一場彼此唱衰對方的口水游戲,在預言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超美,實際的情況是,按亞特蘭大聯儲模型預計,美利堅三季度增長近6%;今年雙方的距離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沒有懸念。

政策在給民營經濟信心,民營的小老板們卻在等待訂單,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錯配。

有人解讀中國的三駕馬車,其實只有一駕,這就是消費,看經濟形勢,還真是消費這匹疲憊的馬在奔跑;投資是車箱,飛快地積累著巨大的財富,車箱越來越體大;而消費,或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在下降;馬跑得很吃力。經濟的表現是生產過剩,產能釋放不出去。

應該明白,為什么中國不能孤立于世界了。

因為貿易是后備箱,這只后備箱把過剩的載重輸了出去,去賺美元,這詮解了中國高速發展的一個主因。如果沒有這只后備箱,中國經濟立即進入生產過剩的周期,現在正是這種局面。問題的發生當然是多種因素的因緣湊合,而外貿的挑戰無疑是嚴峻的。

外貿如何突圍?

中美關系不能太期待了,耶論的來訪定格了一件事:如果中國不能取消非市場化行為,雙方不會有實質的進展。接下來,CPTPP的申請也沒有通過。

這樣,問題就轉變成了,我們是要想融入全球化,必須跨越國際貿易組織設定的門檻,不能簡單地將一切問題都推向修昔底德陷阱。美國決定不了中國,決定中國的是自己,是否能夠跨越所有門檻。

有哪些門檻?

第一個門檻可以說是數據門檻

數據現在可以說是國之重器,CPTPP要求數據自由流動,互聯網自由開放。

中國的數據安全概念與國外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這就是體制性的安全,對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考量當然要嚴格的多,不能適應CPTPP所要求的透明度。

這個門檻能跨過去嗎?

第二個門檻還是非市場行為問題

這不僅僅是國際貿易中的最大障礙,也是國內經濟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國企已經全面進入市場,但不完全是商業動作,不具備透明信息,政策提供了諸多的貨幣支持、稅收優惠、補貼、優先交易以及非商業支持;從而失去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即競爭中性、充分競爭。

耶倫來訪,主要提出了這個問題。

從政策語言上看,我們也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開始重視。因為非中性競爭以及體制性壟斷,已經引起了中國經濟的深層矛盾。

民營企業的根本問題,是在非市場化行為的干預中,失去了競爭中的平等地位,加上意識形態上的種種提法和輿論上的民粹主義傾向,出現了民間資本的“走資”與資本沉沒的現象。

政策在改變,具體的執行還有非常大的距離。不要說老外,民企現在腦子都沒轉過筋來?!∵@個問題的向左還是向右,將是世紀級的。

第三個門檻是政府采購

CPTPP要求采購方面原則上消除內外之別,這是一個不對稱的選擇,中國應該可以讓步。

但是,也難以完全讓步。

中國太大了,還是存在體制安全問題,所以很難放棄“安可目錄”。對方一點不擔心中國在采購方面的安全要素,沒有體制性問題,也不存在本國利益優先的必然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優劣對比。

第四個門檻是可以直接定義為獨立工會

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悖論。

從意識形態的角度說,中國是最強調勞動者權益,但是,誰來保護勞動者權益?中國的私企沒有工會,國企有工會但不獨立,不是勞動者選出的工會,是在黨委領導下,這也可以說是不獨立的工會。

如果允許獨立工會,真正的障礙也許不是擔心勞資關系會不會更緊張,應該獨立工會不是企業的敵人,相反,更有利于勞資雙方的和解,是市場化的平衡結果,誰也不可能無視市場的無形之手。真正麻煩的是,獨立工會也會介入到財政與企業的關系,道理很簡單,獨立工會為勞動者爭取權益,前提是改善企業的營商環境,最終會改變財政、企業、勞動者三分分配的格局,中國的很多意識形態的爭論就可以徹底改寫了。

第五個門檻是是關于知識產權

這一條不是問題,全方位盜版的時代過去了,中國已經很強大,只是一個完善的過程。

中國與世界的貿易關系,在國人看來是以美利堅為首的西方勢力的修昔底德情結,這也許倒過來說更恰如其分。不是中國的強大引起了對抗,而是體制性的的沖突,必然走向對抗,中國經濟的調速發展,雙方過早地走入到了修昔底德陷阱。

進入了就要承受,就要以自己的方式打開世界之門。

在這個問題上,國內有兩種對立的觀點,這是意識形態上的沖突,而國際貿易很現實,或者接受群規,或者不入群,這完全不是一個理論問題,是現實。

不入群對中國很嚴重嗎?

應該是生意照樣做。就如同我們在平臺上被禁言,很了不起嗎?我還不活了嗎?我不可以私信與每一個粉絲對話嗎?沒錯,生活依舊。不參加CPTPP,貿易一樣做,只是不享有CPTPP11國覆蓋了五億人的多邊自由貿易優惠。

我們可以張揚正義,甚至可以關上窗戶,但是,這肯定不是中國強國之路的最優選。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