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數據 >

國字號的中影制片意外頻生 何時扭虧為盈?

2018-05-03 16:40:40    來源:財經網

還有一周,《復仇者聯盟3》就將在大陸上映,值得玩味的是,這部片正處在中美電影進口發行協議過時一年,雙方開始第二輪談判,卻又碰上兩國貿易爭端升級的敏感時期。

而該片內地的進口和發行方——中國電影,剛剛公布了2017年報。其全年營收89.88億,同比上漲14.63%,歸母凈利潤9.65億,微增5.21%。

其中,發行業務營收達到53.94億,為第一大功臣。從發行影片的規模上看,其去年主導或參與發行國產影片 410 部,累計票房 119.48 億元。發行進口影片 109 部,票房 150.32 億元。單從中影一家看,進口片單片票房效益高過國產片。

進口片發行業務享受著“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天然紅利,中影的制片業務卻有些差強人意。還在上映的《戰神紀》,票房不到4000萬,豆瓣3.8分,五一檔完敗。參投的電視劇深陷欠薪、發行難、審查不順、著作權侵權的事故。

國字號的中影,還能在市場化的影視板塊中,如魚得水嗎?

中影制片意外頻生,制作又遇萬達融創挑戰,何時扭虧為盈?

單從影視制片制作、發行、放映、影視服務四大業務的構成比例看,影視制作不僅營收最少,只有6.13億,也是唯一虧損的業務。數據顯示,該業務2013-2017年的毛利率依次為33.45%、1.43%、5.48%、-16.94%、-9.3%。顯然,在2016年8月上市后,這個最能引起曝光度的業務業績變臉,由盈轉虧。

從制片和制作兩部分看,2017年高達6.7億的成本中,有4.73億用于電影、電視劇和動畫制片,剩余1.97億用于制作。而在制片的片單中,可以發現,中影主投的影片常常表現不如同檔期參透的競品。根正苗紅的主旋律題材,似乎在口碑和商業效果上也不如后來者。

例如,中影去年暑期檔主投的《建軍大業》采取了香港商業導演+流量明星的配置,但口碑和商業都遭遇滑鐵盧。一方面,前期宣發曾將此片比作中國版“漫威”,被冠上妄自菲薄的帽子。另一方面,該片未能再現《建國大業》全明星陣容的高票房,反而被中影參投的《戰狼2》完全壓制。

再聯系今年春節檔,中影位列出品方第三或第二位的《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和《西游記女兒國》,最終在口碑和票房上都落敗于香港導演的《紅海行動》。合拍片《謎巢》票房4950萬、五一檔《戰神紀》3400萬左右的成績,也都表明,中影近年來在制片領域的主旋律優勢和選片眼光都存在漏洞。

電影制片上被博納等新主旋律旗手擊敗,中影的電視劇制片就更一言難盡了。年報披露,其聯合出品攝制的《職場是個技術活兒》于去年5月登陸北京衛視黃金檔,但從收視率看,其一直徘徊在0.5-0.7的中游,不僅落后于雙臺聯播的《歡樂頌2》和《白鹿原》,也不敵次黃金檔播出的《擇天記》、《求婚大作戰》,直接讓北京衛視這家二線平臺的排名落到了10名開外。

已播劇表現不佳,待播劇也是糾紛不斷。《重耳傳》從預計去年年底播出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發行平臺,或許是參演人員涉韓帶來的阻力。早早定下網臺發行的《巴清傳》,先是被“秦粉”舉報纂改歷史,再是遭遇主演疑似涉性侵丑聞。

而《莫語者》在去年年底曝出欠薪跑路后,雖最終將1300萬的拖欠工資支付,也在更換主創團隊后殺青。但顯然,這部4度停拍、超期的影視劇,已經被蒙上陰影。

至于今年播出的《人生若如初相見》,也卷入了侵犯原著作者攝制權的糾紛,而該案正處于二審中,存在著未來因敗訴而無法傳播的風險。

制片業務屢屢碰壁,中影的制作業務卻較為平穩,依托于10年前在北京懷柔建成的中影數字制作基地,中影基地去年為352部電影、34部電視劇提供了制作服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周萬達歷時4年的青島影都一開業,便喊出了每年拍攝100部影視劇的目標。其甚至表示,將設立總額50億元的專項資金,對入駐拍攝的作品給予制作費用20%-40%的補貼。

這個優惠,無疑有幾分將原先盤踞在橫店、象山影視城的拍攝重心北移的意味。中影如何面臨萬達融創聯手后的不差錢,以及融創以樂創文娛為先鋒的文旅實景業務,需要時間觀察。

進口片配額協議仍屬未知,民營批片異軍突起

雖然影視制片制作業務不占優勢,但中影的電影發行業務卻獨樹一幟。從近三年的年報披露看,該項業務年營收依次為39.5億、45.1億、53.9億,保持著雙位數的高增長。從利潤看,貢獻比例也始終占據6成左右,是中影各項業務中唯一達到10億級別的門類。

數據顯示,其去年主導或參與發行國產影片 410 部,累計票房 119.48 億元,占同期國產片票房 43.86%;發行進口影片 109 部,票房 150.32 億元,占同期進口片票房的 62.54%。

正是如此,2012年簽署的為期5年的《中美雙方就解決 WTO 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因為已經結束,正處于第二輪談判期,備受業界關注。

從原先的協議內容看,主要包括每年進口美國電影34部+美方25%的分賬比例+增加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合拍片不受配額限制等。而從國內看,對于進口片一直遵循著中影一家進口,中影和華夏兩家發行的政策。

不過,近些年民營電影公司買斷放映權的批片業務也是風生水起,《你的名字?!?、《天才槍手》讓光線、福建恒業大賺一筆。所以,中影的“壟斷”優勢,也不得不開始面對市場開放后的競爭。

而近期中美貿易爭端升級,給兩國電影進口協議談判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早在上輪協議將美方的分賬比例從13%-17%提升至25%后,中影就曾因要求美方支付2%的增值稅引發后者不滿。好萊塢也懷疑《速度與激情 7》在大陸存在被偷票房,進而要求中影接受國際審計機構監督。

而從目前的媒體報道看,美方的新訴求包括進口片配額從34部增加到50部,且取消“國產電影保護月”。單從中影的發行業務來說,如果配額上升,將給進口片發行業務帶來規模化的上市。況且,中影一般也不會將旗下的國產影片安排在同一檔期。所以,就中影本身來說,若談判能順利進行,將是一大利好。

結語

總之,對于廣電“親兒子”中影來說,既要承擔文化產品的政治任務,也需承擔國企做強做優的壓力。從這個角度說,主旋律和現實主義接連出爆款的行業風向,其實對中影來說是利好。

但從另一方面看,當向來擅長上游制作的民營影視公司加入到這一題材的競爭,中影又該拿出什么利器來應對?中影電視劇的“大項目”還是《巴清傳》、《蔓蔓青蘿》這樣的古偶,而制作古偶起家的歡瑞世紀已經將《天下長安》發行到央視一套。

中影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因坐享發行、放映的渠道優勢,而對影視制片力有不逮?對于進口片發行業務,也需要考慮,當民營公司接二連三的讓《摔跤吧爸爸》、《看不見的客人》等非美批片成為爆款,中影獨自攬下的美國大片,還能延續好萊塢爆米花片的攻勢嗎?

關鍵詞: 扭虧為盈 中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