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數據 >

政府補助爆增12倍 恒星科技豪擲4億

2018-06-25 16:16:49    來源:華夏時報(北京)

近日,深交所對恒星科技在2017年年報中當年非經常性損益發生額同比增長20倍,計入當期損益政府補助同比暴增12倍等問題進行了關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6月21日晚,河南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恒星科技002132.SZ)發布公告稱,由于國內外經營環境發生變化且公司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預計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授予、登記等相關工作,決定終止實施公司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

而此前不久,深交所對恒星科技在2017年年報中當年非經常性損益發生額同比增長20倍,計入當期損益政府補助同比暴增12倍等問題進行了關注。

6月13日,恒星科技在回復交易所對相關問詢函時解釋稱,2017年度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約1739.93萬元,(占2016年度經審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比例為 16.45%),其中,2017年度收到的政府補助金額為1687.62萬元,遞延收益當期分攤52.31萬元。

2017年政府補助激增,“突遭”資產減值,利潤變臉;其全資子公司參與溢價定增下,竟將1億元全部買入相關資管計劃中的進取級份額;雖然深陷定增泥潭,“面對相關項目收益承諾”的誘惑,再次豪擲千金……所有這一切,令這家主營業務為金屬制品的河南企業備受關注。

政府補助激增 業績變臉

《華夏時報》記者深入梳理數據時發現,恒星科技2014年到2017年的凈利潤分別約為4548.39萬元、3949.14萬元、1.06億元、5659.13萬元;而同期2014年到2017年對應的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則分別約為971.46萬元、145.99萬元、130.65萬元、1739.93萬元。

2017年政府補助暴漲后已經占2017年恒星科技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31%。

對于突如其來的補助,恒星科技在回復函中解釋道,2017年7月公司收到招商引資和社會資本投資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獎勵資金700萬元;公司及控股子公司2017年8月、11月分別收到進出口企業發展補助資金合計100萬元;2017年9月,公司收到工業轉型升級資金600萬元,計入2017年度損益20萬元,其余計入遞延收益等,控股子公司收到企業技術創新引導專項項目經費10萬元,上述事項均有披露。

其余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當期收到的政府補助及遞延收益當期分攤合計金額為909.93萬元,其中:計入2017年度的政府補助857.62萬元,遞延收益2017年度分攤52.31萬元,占公司2016年度經審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例為8.60%,未達到披露標準,未對相關事項進行單獨披露。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恒星科技在政府補助激增下,突擊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年報凈利潤遭遇變臉。

2017年10月24日,恒星科技在2017 年第三季度報告中稱,預計2017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2億元至1.5億元。2018年4月11日,恒星科技突然發布關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賬款壞賬損失分別計提約7600萬元、2800萬元,合計高達1億多元的資產減值準備。

恒星科技董秘李明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主要是由于發現與相關審計機構存在不同意見的時候已經到了3月份導致。

“這種現象目前資本市場不少,之前的定增項目或者高質押導致股價崩盤的很多。建議投資者投資市場上優秀的資產,而不建議炒小,炒新,炒概念。”北京啟明樂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堅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

參與溢價定增陷泥潭

2015年12月31日,恒星科技審議通過了《關于全資子公司使用自有資金進行風險投資的議案》,同意公司全資子公司鼎恒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 “鼎恒投資”)使用自有資金不超過1億元人民幣進行風險投資。

鼎恒投資以1億元參與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天弘基金” )的“天弘基金-鼎恒-定增131號資產管理計劃”(下稱“天弘資管計劃”)。

據了解,此次天弘資管計劃投資對象主要就是參與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大洋電機002249.SZ)定向增發的限售股票。

2016年2月4日,大洋電機發布公告顯示,天弘資管計劃此次參與認購的發行價格為10.01元/股,限售期限為12個月,而當日大洋電機收盤價格僅為9.05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天弘資管計劃中優先級資金與進取級資金比例不高于1.5:1,如此“溢價”定增下,鼎恒投資卻選擇以1億元全部認購資管計劃中的進取級份額,此舉動令人不解。

時隔一年,2017年2月6日,此次鼎恒投資參與大洋電機的定增股份解禁上市,當日大洋電機的收盤價為7.76元/股,相比最初的認購價已經下跌二成左右。而截至2018年6月20日,大洋電機股價已經跌至4.30元/股附近,相比最初其配售發行價更是逼近腰斬。

原計劃此次風險投資本應在2017年12月31日完成“退出”,但是目前依舊無法畫上句號,甚至成為了2017年恒星科技業績變臉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主力。

對此,恒星科技則稱,由于受到“減持新規”及證券市場整體走弱的影響,公司全資子公司鼎恒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一直未減持所持的“大洋電機”股票。

2018年6月13日,恒星科技在回復交易所2017年年報問詢時稱,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中,天弘基金-鼎恒-定增131號資產管理計劃2017年賬面余額目前仍有2.5億元。

恒星科技深陷定增泥潭,如何“兌現收益”備受市場關注。

面對誘惑 再次豪擲千金

4月10日,恒星科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公告稱,恒星科技及鼎恒投資于2018年4月9日與杭州喬虹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喬虹投資”)等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擬聯合出資設立項目公司,開展高端鏡頭及鏡頭模組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

4月20日,在回復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的相關問詢函時(下稱“回復函”),恒星科技解釋道,本次擬投資的項目預計投資總額為4億元,與公司目前主營業務暫無協同效應。

據了解,投資該項目的主要原因為:預計隨著手機終端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國內5G的逐步推廣,高端光學鏡頭及模組行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行業可持續發展性強,目前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況。喬虹投資及管理團隊承諾2019-2021年項目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7 億元、18.7億元和23.2億元,承諾凈利潤分別為1.2億元、2.65億元和3.46億元。

該回復函中,恒星科技稱擬投項目預計于2018年5月啟動,在2018年底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2019年進入業績承諾期。

《華夏時報》記者通過梳理相關工商信息發現,喬虹投資于2017年11月底成立。一個月后,“深圳市漢視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漢視安”)作為喬虹投資的控股子公司成立。漢視安的經營范圍顯示,同樣存在光學鏡頭、光學電子產品的生產業務,對于未來的雙方合作是否將存在競爭受市場關注。

目前深陷定增

關鍵詞: 恒星 政府 科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