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項目 >

為“梅尚程荀史依弘”叫好

2018-03-23 13:45:24    來源:

上海京劇院著名梅派青衣演員史依弘近日宣布,將于“五一”期間帶來京劇專場“梅尚程荀史依弘”,一人主演梅派《蘇三起解》、尚派《昭君出塞》、程派《春閨夢》和荀派《金玉奴》等“四大名旦”的代表作。跨越流派,又是出文入武,忍不住讓人想起《沙家浜》的那句臺詞,“這個女人不尋常!”

一個人能同時學會幾門手藝、幾種語言、幾個絕活……這放在大多數行業大概都是本事,是能讓人豎大拇哥的行為,但獨獨在戲曲界,尤其是歷史悠久的京劇行,可能得到的就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或是一個“嚯”字背后包含著千言萬語。要知道早在七年前,史依弘作為梅派青衣演出程派名劇《鎖麟囊》時,就面對過非議。

史依弘的藝術水準是得到行業認可的。但當她“折騰”的時候,友善的聲音就沒有那么多了,常常會被認為是壞了“規矩”。可史依弘從來都是一個膽子很大的演員,從七年前的《鎖麟囊》到四年前的“文武昆亂史依弘”,再到如今的“梅尚程荀史依弘”……她的舉動總能在平靜的梨園行攪動起一池春水。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京劇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里經歷了萌芽、成長、成熟、輝煌、沒落、再成長……作為一個成熟的藝術門類,京劇也逐漸形成一套又一套的規矩,不同流派、不同行當,甚至不同角色都有。正是有了這樣的規矩,才有了今天被稱為國粹的京劇。

京劇行講究規矩的初衷是為了讓行業更好的發展。但隨著時間久了,規矩漸漸固化,像是不講情面的老族長總是板著一張臉,而規矩之外似乎就都是“雷區”,這樣反倒背離了京劇的初衷。

史依弘大膽嘗試的初心很樸素,“趁時光大好,我們這代人要多學幾出戲。”俗話說,“藝多不壓身”,史依弘敢于站上舞臺展示,就說明她在背后下了很大功夫學習。人們常說,藝術都是相通的,為什么在京劇行里卻不能相通?的確,從現在看,很難就肯定史依弘的嘗試是成功還是失敗,就像沒有人敢肯定京劇的未來到底會怎樣,但是不嘗試就不會有改變,無論好的還是壞的。有人說,現在京劇為什么沒有新的流派產生,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觸碰到規矩的“雷區”。

也許所有藝術形式的發展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從野蠻生長到漸成體系再到冥頑不化再到破冰者的出現。京劇最輝煌的時候恰恰就是創新最多的時候,創新中也走過歪路,可是歪一歪又何妨?只要心中持有信念,就還會回到大路上。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之前,京劇還沒有流派,正是那一代偉大的藝術家們博采眾長又融入自己的特色和創新,才有了后來的流派。要不是他們敢于“折騰”,今天的史依弘還有什么可以“折騰”的?

在一個行業待久了,人們其實很容易迷失,當你維護這個行業的規矩時,卻忘了為何要有規矩,為何要維護。其實,京劇要發展,真正要堅持的“規矩”正是不守規矩的創新。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