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項目 >

在“巨額罰款”面前 上海人一門心思地撲在了垃圾上

2019-07-01 11:35:04    來源:錢江晚報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據悉,該條例將垃圾主要分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4類,并規定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可罰5萬元。在“巨額罰款”面前,上海人一門心思地撲在了垃圾上。

據本報報道,杭州也將緊隨其后,就在上周,杭州市通過了《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決定》,將報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公布施行。

據悉,此次修改,除了將原“餐廚垃圾”變為“易腐垃圾”外,主要內容也是增大了處罰的力度。比如,新《條例》從原來的罰款200元至20000元不等,修改為按情節嚴重程度不同處500—30000元不等的罰款。此外,還將不良行為與征信掛鉤。對相關收集運輸單位的要求也更為嚴格,違反規定且情節嚴重的收集運輸單位,最高將面臨10萬元的罰款。

垃圾分類在杭州實施多年,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大部分市民已經對垃圾分類的必要性有了較深的認識和認可,但距離形成人人自覺而為的局面還有一定的差距。這次修改,顯然有助于杭州進一步落實垃圾分類的推行,加快垃圾分類實施的進度。

都說習慣成自然,只有當一種習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舉動時,才能在沒有外力監督的情況下自覺而為。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相對簡單,但要改變一群人的習慣,則絕非易事。一個群體,個體在思想觀念、文明素養、認知方式等幾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不同。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很難達到統一。

而要短時間內改變群體的習慣,依靠教化顯然是不可能的,必須采取一種強制的規訓,只有觸動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才可能讓個體在維護自身利益時,轉變習慣和行為。比如,筆者的父母一開始也很不習慣垃圾要分類,筆者多次勸導也未見效,后來跟他們說,現在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可以追溯,如果發現是我們家亂丟垃圾,就會罰款。此后,就很少出現不按規定丟垃圾的事。

現實中,有太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假如沒有事后的處罰,那么就不太有可能會有民眾事先的自覺。試想,如果當年酒駕不入刑,那么現在開車不喝酒還能成為深入人心的習慣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加大對不按規定分類垃圾行為的處罰無可厚非,甚至還是必要之舉。

垃圾分類是大趨勢,作為個人只能去適應、去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嚴格按照垃圾分類的標準處理日常的生活垃圾。這既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也是對環境負責。相信,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拒絕這項利國利己的舉措。

俗話說,方法總比困難多。不是就有被“逼瘋”的上海民眾,各顯神通搞“生產”嗎?為了能讓大家迅速掌握垃圾分類的技能,有人通過高科技VR游戲,身臨其境地感受倒垃圾,有人唱出了《上海灘》版的垃圾風云。雖然,這些都是民間的智慧,卻不是不可以借鑒的宣導方式。在推行嚴峻法規、強化民眾的底線意識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接地氣的宣傳方式,提升民眾的認知水平。

關鍵詞: 垃圾 管理 處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