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項目 >

對所有入海排污的口子 應查盡查有口皆查不漏一個口子

2019-07-26 15:25:58    來源:中國環境報

截至7月24日,第二批環渤海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進入掃尾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工作即將結束,質量核查力度正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局每天通過微信群發布工作情況通報,成立質控小組開展現場抽查,要求各城市組在嚴質量、見實效上下功夫,要以實際工作成效詮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初心和使命。

“對所有入海排污的口子,盡可能做到‘應查盡查,有口皆查,不漏一個口子’,發揚‘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山東省濰坊市工作組組長黃俊在微信聯絡群里向現場排查的同志喊話,各組要開展已完成工作的自查自糾。為保證排查質量,城市組也將組織現場監督抽查。

“排口”還是“非排口”,這是一個問題,也確實困擾了許多承擔此次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的工作人員。如何準確判定,直接關系著現場排查的成效,也考驗著濰坊組質量控制水平。

城市組成員張海鵬告訴記者,根據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的安排,濰坊組結合各片區的實際排查情況和特點,建立了一套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一是對現場小組排查過的點位進行隨機抽查,看看有沒有遺漏的排污口,對存在明顯遺漏等嚴重質量問題的現場小組要立即糾正;

二是每日組織城市組技術專員、信息專員通過電腦后臺對各小組上報提交系統的填報信息進行雙把關,既看現場信息,又看現場照片,并對比歷史資料核對信息;

三是定期對排查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作梳理總結,加深對排污口分布規律、特點的認識,爭取做到排查人員判定尺度統一、效率提升。

在昌邑片區駐地,一天的現場排查結束,城市組把之前現場排查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做成PPT,再給現場排查組做培訓。在城市組技術專員、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藍方勇看來,各地的排口特點千差萬別,不斷強化培訓非常必要。

據了解,本次排查所指入海排污口,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入海排污口概念。與以往工作相比,本次排查最大差別是口徑不同,要按照“站在海里看陸地”的要求,做到“全口徑”排查,只要是排查范圍內直接或間接向海洋排放污染的口子,均納入排查范圍。

藍方勇介紹,在一次城市組對現場組進行現場抽查核實中發現,一些排污口確實存在錯判現象。比如,在現場排查中,有的就錯把鹽田鹵水礦取水口當成排污口填報,而有的把工業區內部可能存在雨污混排口又當成“非排口”,但實際上一些雨水排口在晴天時還在排水,存在混排的可能,需要進一步登記溯源。

“此外,道路過水涵洞也不能簡單地判定為否,要分情況討論,如果道路兩側都是溝渠,排水管沒有與企業關聯,單純用于水體交換,就不算排口;如附近有企業或工業企業建筑物,對排水顏色、異味又存在疑問的,就很有可能是排口,需要仔細查找辨別。”藍方勇在完成現場抽查提供了小組審核意見,并請相應小組逐一核實修改后如是說。

據了解,按照“查、測、溯、治”的工作部署,本次現場排查過后,下一階段的工作將集中在排口監測、溯源和清理整治方面,將抓緊出臺相關技術規程,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入海排污口設置、溯源、整治技術規程等,牽好“牛鼻子”,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奠定基礎。

關鍵詞: 入海 排污 排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