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項目 >

互聯網助力發展全民慈善 80后、90后成為捐贈主力

2019-09-12 14:45:32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日前,民政部公布其指定的2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在2019年上半年的籌款情況。據初步統計,全國網民上半年累計捐獻善款超過18億元,80后、90后成為捐贈主力。

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熱議。截至9月9日,由@人民日報發起的微話題#中國網友半年捐18億#,閱讀量達4.2億次,討論數達5.8萬次。

互聯網助力發展全民慈善

201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慈善發展報告》,把2016年定義為中國互聯網公益元年。今年7月29日,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副司長孟志強指出,中國已在全球成為網絡慈善的領先者。2018年我國網民點擊、關注和參與慈善已超過84.6億人次。

事實上,通過互聯網做慈善的風氣由來已久。2013年的四川蘆山地震后,民政部曾提出,“個人、單位有向災區捐贈意愿的,提倡通過依法登記、有救災宗旨的公益慈善組織和災區民政部門進行”。這被看作是一次“政策松動”,自那時起,我國的互聯網捐贈平臺和各類社交媒體便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有媒體指出,在公益平臺“籌款增勢”背后,是移動互聯網給中國人做公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人隨手做公益”正從生活方式普及為日常習慣。支付寶的數據顯示,今年在該平臺上網民半年捐款6億元,占全國總額的1/3,同比捐贈金額增長87%,捐贈筆數增長76.3%。在支付寶和淘寶平臺上,網民半年的捐贈筆數超過50億筆,數據顯示,47%的捐款者來自三線以下的小城市或農村,95%的善款不超過1元。

科技企業賦能慈善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這“半年超18億元”的善款,還呈現了一個特性,就是諸多善款并不是直接捐贈,而是通過“捐步數”“捐積分”等方式,間接轉化而來。

據悉,2018年,騰訊為了讓更多用戶廣泛參與到公眾活動中,開啟了“行為公益季”活動,推出“你捐步,我買單”的“配捐”玩法,用戶和團體可在“自助捐步平臺”選擇公益項目,設置計劃完成的步數目標,并根據微信好友步數配捐相應金額(10元、50元、100元)給公益機構,通過這種形式開放個人捐助和團體捐助的能力。此外,有網民表示,“不僅捐過錢,還種樹,還養雞”。種樹,實際上是指支付寶螞蟻森林,通過一部手機,將城市里的低碳生活和荒漠化地區的抗沙行為連接起來。據介紹,過去3年,5億人通過低碳生活,在支付寶螞蟻森林累計種植真樹1.22億棵,碳減排792萬噸。

螞蟻金服的負責人表示,科技發展不僅降低了公眾參與公益的門檻,也在逐步破解公益難題,體現了科技背后人性的溫度。與此同時,有人指出,這種“微公益”模式,也打破了“做公益就要捐款”的單一作法,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善行”一點點滲透進人們心里。

華聲在線認為,企業的這種行為,激發、培養民眾的向善之心,營造出“人人公益、全民慈善”的氛圍,讓社會上激蕩著暖暖的、滿滿的正能量。

社會合力讓慈善更規范

做慈善最重要的是將大家的愛心真正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然而,近年來,利用慈善作秀、善款去向不明的事情時有出現。因此,如何對慈善行為和善款進行監督,也是輿論所關注的重點。

2016年,慈善法推出,可以說,這對于我國的慈善公益事業而言是一個進步的里程碑。近日,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表示,希望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積極推動慈善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創新發展,發揮好服務、引導和監管職能,為捐贈者和受助者建起橋梁、形成紐帶,與政府部門共同打造良性的互聯網慈善生態圈。

事實上,在促進慈善相關制度完善方面,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進行了諸多探索。比如,騰訊公益上線“透明度”組件,讓公眾了解項目的募捐情況、善款使用進度,以及項目的執行情況,力促“理性公益”概念深入民心。

目前,網民群體還在不斷擴大,互聯網也在快速發展,互聯網慈善還在持續發展。輿論呼吁,隨著經濟的發展、法治的不斷完善,這張新時代的慈善名片越來越閃亮。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分析師 易沐)

關鍵詞: 互聯網 全民慈善 捐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