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投 >

走向國際化的A股

2019-06-20 16:37:52    來源:經濟之聲微信公眾號

走向國際化的A股 | “搶手”的A股

5月25日,全球知名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宣布,2019年6月份起將正式開啟中國A股納入其旗艦指數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的第一步,第一批次的納入因子為5%,將于2019年6月24日(下周一)開盤后正式生效。

截至目前,已經有三大國際指數公司對A股敞開了大門。納入明晟指數已經實現,今年5月14日明晟公司(MSCI)已經如期公布了A股納入MSCI比例首批從 5%提高到10%的擴容名單;A股納入富時羅素指數即將在下周一開盤正式生效;而納入標普道瓊斯指數也將從今年9月23日市場開盤前生效,納入因子為具體A股標的可投資市值的25%。

在全球金融市場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的當下,富時羅素納入A股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對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有力推進的最好證明。

很多投資者覺得疑惑,為什么在近兩年內,國際三大指數公司紛紛納入A股?分析其中緣由,需要放在資本市場的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大背景下來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資本市場的全球一體化成為了國際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基本趨勢,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對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產生了日益重要的影響。我國A股市場國際化進程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從本質上來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是資本在世界范圍內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分散風險的目標,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資本市場成熟度的重要標志。所以,加快A股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也成了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

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不斷改革完善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金融市場一直保持的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紛紛放松金融管制,降低金融市場準入門檻,允許資本跨國流動。這是生產國際化、資本國際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結果。

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無論是GDP還是進出口貿易等各方面的經濟數據,都有非常大的體量。而作為實體經濟重要輔助和體現的證券市場,相比世界一些發達國家,還存在發展不足、相對封閉、效率不足、制度不規范等問題。

為了達到與世界金融市場接軌的目的,需要不斷地完善A股市場。由于我國的股票市場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在計劃經濟逐步脫胎換骨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企業所有權等問題與發達國家存在差異,早期在股市的運行中還存在著許多限制和問題。

為了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在過去的近二十年時間,A股市場先后經歷了股改、QFII、RQFII等一系列的變更和調整,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強;從建設滬港通、深港通,再到滬倫通,A股市場在不斷開放的進程中日趨完善和成熟;同時,監管部門也出臺各項細則,加大對市場亂象查處力度,基本實現首次公開發行(IPO)正常化、常態化,市場化程度得到提升。此前受到國際指數機構詬病的市場過度干預、股票停牌率高等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

國際三大指數公司納入A股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概歷經了四年多才成功“入摩”。“入富”的道路同樣也不平坦。2016年和2017年,富時羅素還拒絕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但是到了2018年,A股第三次沖刺富時羅素指數時,終于獲得認可。

總的來說,國際指數巨頭公司紛紛納入A股,一是說明A股國際化進程加快,納入相關國際指數的時機已經成熟;二是國際指數公司也需要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A股為自己“錦上添花”,以使指數更加完善。未來獲得更多國際投資者的認可,則更是值得期待。

關鍵詞: A股 金融市場 資本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