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創業 >

減稅降費力度有望超過今年 明年財政工作有何特點?

2021-12-28 10:35:03    來源:澎湃新聞

12月27日,全國財政工作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2021年財政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財政工作。

此次會議提出2022年要扎實做好的十項重點工作,澎湃新聞記者就其中相關要點采訪了專家。

在加強對市場主體支持、加大政策實施力度方面,會議提出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確保減稅降費政策紅利落地;新增支持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首席分析師葉凡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明年的減稅降費力度,有望超過今年,或達1.2-1.4萬億。

此前財政部曾印發通知,2021-2025年,中央財政將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3批(每批不超過3年)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并帶動1萬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從財政的角度來說,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財政支持,更多應該起的是引導作用,因為企業的未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財政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并且評價體系也是逐步完善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吳一平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企業,要打造大中小企業的聯動鏈條,在大企業的帶動下提高中小企業的專業化水平,成為小巨人或專精特新的小企業。因此,很重要的是要營造一種協作的機制,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比如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特色園區載體,將大中小企業聯動起來。

吳一平表示,可以用一部分資金支持共性的技術研發平臺的建設,打通創新對中小企業發展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在充分挖掘國內需求潛力、發揮財政穩投資促消費作用方面,會議提出管好用好專項債券資金,拉動有效投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推動消費持續恢復等。

葉凡表示,“從目前已經下發的提前批限額來看,明年新增地方專項債限額大概率會大于今年調整后的限額,同時在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后,2022年地方財政收入也將進一步恢復,支出結構將有調整,二十大前后重大項目工程的開建,多項因素疊加將帶動基建投資增速上行。考慮到中國未來新經濟的發展,傳統基礎設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升級,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對明年的經濟增速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也為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葉凡指出,考慮融合基礎設施口徑,測算結果顯示:“十四五”期間,以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云計算、固定寬帶、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等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5.88萬億元,年均增速約為23.39%。涉及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建筑、農業、機械軍工、信息通信、批發零售、醫療、交通運輸、金融和公共事業等。

在加強風險防控方面,會議提出持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對化債不實、新增隱性債務的要嚴肅問責,完善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推動財力向基層傾斜,繼續用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有效防范基層財政運行風險;配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楊志勇認為,“地方債務風險總體是可控的,債務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發展。因此一定是通過增長和發展來解決發展的問題。”

吳一平表示,目前的一些地方債務風險,短期快速解決估計有難度,但長期而言還是有辦法的。第一是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能夠提高下一年的財政收入,第二是削減無效開支,支出減少,就有可能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葉凡表示,明年財會監督和會計審計監管力度將加大,2018年中央要求各省用5-10年將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完畢,但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變化,使得地方存量債務化解呈現出分化趨勢,遏制新增隱性債務,有助于防范在下行壓力和外部沖擊之下,地方債務風險爆發,保障隱性債務化解工作按期完成,明年融資平臺將繼續從嚴監管,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范圍可能會擴大。

在優化財政科技經費管理、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方面,會議提出支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入推進科技經費管理改革,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葉凡指出,明年財政科技經費預計將更多向基礎研究傾斜。

楊志勇表示,財政資金的安排一方面是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因為基礎研究的適用性很強,另一方面是對關鍵核心領域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市場活力。

吳一平指出,目前缺乏一個有效的創新資源整合機制,精準度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建立一套整合機制,通過財政資金和財政政策去引導官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形成,形成合力,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財政資金的安排也要遵循科學規律,對技術的支持或科研的支持,不能忽略前瞻性,應將短期現實需求和中長期戰略發展要求進行結合。

“政府更多的時候是創造環境,尤其對于重要的這些原創性的、關鍵核心的技術,政府不能只看一時,需要比市場看得更加長遠。”楊志勇說。

關鍵詞: 財政 債務 葉凡 一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