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觀察 >

高鳳勇:有了科創板 ST會不會等于PRE-IPO

2019-04-16 16:58:08    來源:金融界網站

A股的上市、退市規則一直以來都是以凈利潤為核心的,所以一家公司如果持續虧損,就會觸發退市條件,當然為了提醒投資者注意退市風險,在退市前會被進行特別的風險警示,就是大家所謂的ST制度。

當然,眾所周知,一個公司被退市后,價值會大大降低。

但是持續虧損的公司真的就價值很低嗎?科創板肯定會改變A股市場這個普遍認知。

由于此前A股連續盈利才能上市,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從來沒有盈利就上市然后持續虧損導致退市公司的案例。

但是,我們在離我們很近的新三板能找到一個案例,讓我們來重新審視這個現象。

新三板有家掛牌公司君實生物(833330),主要從事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公司自成立以來收入很低,持續虧損,其中2017年虧損3.17億元,2018年虧損更是高達7.23億元,加上2016年也是虧損的事實,君實生物如果是在A股上市的公司,自然就觸發了三年連續虧損導致退市的條件,需要實施退市處理。

按一般的理解,退市后這家公司也會不怎么值錢。

當然新三板不是以利潤為標準決定是否退市,所以君實生物一直在三板正常交易。

并且其交易價格給出高達近百億的估值,但是畢竟由于新三板交易不夠連續,大家對三板給出定價的社會認同度會比較低,所以,一個虧損公司到底值不值錢,值多少錢,三板定價的說服力是不太夠的。

2018年底,君實生物在香港上市了,發行了1.59億股,籌資接近30億港幣,而且發行后股價持續上揚,近期股價在30元港幣之上,較新三板30元人民幣的股價非常接近,公司目前市值高達180億元,由于有三板和港股兩個市場互相印證,相信大家對公司雖然虧損,但是對該公司十七項在研藥品,包括十一項腫瘤免疫療法在研藥品、兩項代謝疾病在研藥品、三項針對炎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藥品及一項治療神經性疾病藥品的研發結酸性結果比較值錢這個結論認同度是比較高的。

以目前兩個市場表現,君實生物如果沒在香港上市,怕是這次也是第一批申報科創板的公司了。

所以,虧損與否不是資本市場給出估值的唯一視角,一個公司能否有好的前景預期,是更重要的一個視角。

新三板也有ST制度,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第4.2.8條規定,掛牌公司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對股票轉讓實行風險警示:

(一)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否定意見或者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

(三)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規定的其他情形。

根據風險警示第二個條件,目前新三板有一家新藥研發企業ST澤生(871392)也被實施了風險警示,這個公司按照現行A股標準看,肯定不會被投資機構作為PRE-IPO的對象看待。

但是,我們今天有了科創板,科創板上市標準主要是市值標準,只要投資者愿意買單,企業就可以上市并獲得融資。

我們通過公開信息可以發現,公司在研多款心腦血管、腫瘤治療等新藥,其中治療心力衰竭的重組蛋白藥物重組人紐蘭格林已分別在中國和美國通過二期臨床試驗,按照科創板的第五套標準:40億發行市值+通過二期臨床,合理預測,只要中介機構愿意推,投資機構愿意給出40億的發行市值,公司在科創板完成上市似乎也并非天方夜譚。

除去對公司在研藥品管線、未來市場價值的專業判斷,似乎這家公司確實跟我們之前所謂的PRE-IPO階段很相像了。

特別聲明,我做上述分析絕非推薦股票,本人對生物醫藥技術非常陌生,也不對上述判斷負任何責任,我只是通過上述簡單分析告訴大家:科創板的改革對私募股權機構的策略和風格將會產生巨大影響,以前的VC階段到科創板上保不齊就是PRE-IPO階段,換個角度,即便你投資的是科創板的PRE-IPO,但是卻未必賺錢,PRE-IPO要變天了。

關鍵詞: 高鳳勇 科創板 ST PRE-IPO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