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項目 >

珠海將攜手港澳加快形成內聯外通的基礎設施網絡 加快建設珠江西岸區域交通樞紐

2019-08-29 16:00:05    來源:南方日報

清晨6時30分,廣珠城軌珠海站進站大廳內人頭攢動,上班族們熟練地打開電子車票,準備乘坐城際動車前往廣州,開啟新一天的灣區生活。

不遠處,港珠澳大橋如巨龍橫臥在煙波浩淼的伶仃洋上,往來三地的人流、物流、車流早已穿梭其間,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夢想正加速照入現實。

以橋為紐,以路為帶。從市內道路到市外高速,從城際軌道到融入全國高鐵網絡,珠海正掀起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水陸空鐵齊頭并進。根據珠海市委八屆七次全會部署,珠海將攜手港澳加快形成內聯外通、高效銜接的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設珠江西岸區域交通樞紐。

精細于內 打通城市交通“任督二脈”

交通之于城市,如動脈之于人體,串連著城市的發展脈絡,牽引著城市的未來方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珠海山海相擁、陸島相望,環境優美。然而,秀麗的山、蜿蜒的水,也成為這個城市的天然屏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珠海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

上世紀九十年代,板樟山隧道投入運行后,就改寫了珠海的城市格局。家住檸溪村的村民龔佰賢回憶稱,“隧道建起來后,我們村周邊的道路慢慢變好了,商鋪也慢慢變多起來,人氣更旺了。”

隨著珠海經濟的快速發展,雙向四車道的板樟山隧道擁堵日益嚴重,難以滿足當前市民出行的需求,拓寬道路迫在眉睫。

8月18日晚,隨著上行隧道爆破工作的完成,板樟山新增三條隧道全線順利貫通。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新增隧道均已洞穿,洞口隱隱透出光亮。“前面就是金鐘花園一側的南端洞口,走路可以直接穿行到拱北。”中鐵隧道局板樟山新增隧道項目副經理彭建指著前面的亮光介紹道。

按計劃,待明年上半年建成通車后,板樟山新增隧道與既有隧道組成雙向八車道+雙向慢行系統,將極大改善珠海市區南北交通瓶頸的問題,有效緩解主城區的交通壓力。

另一面,以磨刀門水道為界,長期以來,珠海東西兩大區域隔著漫長的時空距離。眼下,這一切正在改變。

炎炎夏日,香海大橋四標段磨刀門副航道特大橋施工現場,高處墩柱上的工人正在綁扎鋼筋、安裝模板,懸澆梁頂上的工人正在進行混凝土澆筑作業,地面上的工人忙著焊接鋼筋骨架和進行承臺基礎施工。項目負責人介紹,大橋建成通車后,主城區前往斗門的時間將由現在的1小時縮短至20分鐘。

當前,除香海大橋外,連接珠海東西部的洪鶴大橋、金海大橋、鶴港高速等項目火熱施工,伴隨城市“血脈”的暢通,天然阻隔將被打破,珠海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也將提速。

事實上,珠海正在市內推進新一輪交通大會戰,優化市區骨干路網,實現城市快速路層級的發展。根據《珠海市干線路網規劃》,到2035年珠海將構建起包含高速公路、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三個層級的“六橫十縱”干線路網骨架格局,規劃總里程為7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6公里、快速路184公里、交通性主干道292公里。

通達于外 重點項目提升城市輻射力

“55分鐘從家門口到香港機場,加上毗鄰珠海的澳門機場,1小時車程內坐擁兩個國際機場。”這一年多來,智循(橫琴)品牌管理有限公司CEO李夏川數次在朋友圈發文感慨港珠澳大橋帶來的方便。如今,無論是自己出國,還是國外客戶來珠海,首選路線都是香港機場—港珠澳大橋—珠海。

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去年10月,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打開了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口岸客流車流持續增長。截至今年6月,大橋珠海口岸驗放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

物流運輸也享受巨大的便利。如今,從香港進來的貨物,可以直接通過港珠澳大橋,45分鐘就到珠海,然后送到全國。“不論是效率還是成本控制,都有很大的改善。”李夏川說。

以港珠澳大橋為龍頭,一批對外聯通的重點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深珠(伶仃洋)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廣江珠澳高鐵、廣中珠澳高鐵……珠海正發力建設珠江西岸區域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城市集聚輻射能力。

“目前珠海應該是珠三角城市中唯一沒有直接接入國家高鐵網的城市。”復旦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敬東直截了當地說,“在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交通的時間成本和通行費用是非常關注的。如果換成高鐵,從珠海拱北到廣州南站的交通成本可以減少一半。”

6月,珠海市交通運輸局向外界披露:根據珠海地理位置及周邊高鐵網絡的銜接條件,珠海正謀劃三條高速鐵路,包括廣江珠澳高鐵、廣中珠澳高鐵、深珠高鐵。加之近日廣州地鐵18號線珠海段工程前期研究開始招標,頻傳的捷報讓珠海人的情緒為之一振。因為這意味著珠海向東、西、北三個方向突圍的大通道將被一一打通,珠海至大灣區城市可實現1小時軌道通達。

空港經濟則是另一個突破口。目前,以珠海機場、蓮洲通用機場為基礎,珠海在硬件上已經搭起“基本盤”。按最新部署,珠海將加快謀劃珠海空港經濟區,加快開展機場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推動珠港澳三地機場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打造珠江口西岸國際航空樞紐。

珠澳合璧 攜手澳門融入國家高鐵網絡

澳門—珠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承擔著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

深入推進對澳合作,是珠海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而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第一步就是打破物理空間的阻隔,讓珠澳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在口岸通關上便利、暢通、高效。

半月前,記者來到已進入工程收尾階段的珠機城際鐵路一期工程橫琴口岸站。這個僅次于深圳福田站的全國第二大地下車站已初現雛形。

中交珠海城際項目公司綜合部主任宋從偉告訴記者,站內特別預留了對接澳門輕軌的接口,為珠澳高鐵互聯互通做好充分準備。而正在謀劃的廣中珠澳高鐵、廣江珠澳高鐵,未來也將在橫琴口岸與澳門輕軌銜接。

“這樣一來,可將香港、深圳經珠海、澳門與粵西串珠成鏈,進一步強化高鐵線路的網絡效應,珠澳可攜手融入國家高鐵網絡。”全國政協委員、珠海市政協副主席潘明認為。

在整合珠澳口岸功能方面,新橫琴口岸及青茂口岸是兩大重點工程。

塔吊起落、旋轉,鋼筋拉扯、扎鉤……在橫琴口岸及綜合交通樞紐開發工程施工現場,數千名工人正日夜奮戰。施工方中建二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底,新橫琴口岸將正式具備通關條件。按照計劃,屆時澳門蓮花口岸將整體搬至這個新口岸,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通關模式,珠澳兩地的通關往來將實現質的突破。

另一邊,珠海拱北口岸旁,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據相關人士透露,新通道也將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全天24小時通關,成為珠澳往來又一重要的出入口。

除了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以提升通關效率為主的體制機制“軟聯通”為大灣區生產生活要素的便利流動營造了良好環境。

近日,為解決跨境車主來回跑的通關不便,珠海邊檢總站通過研發粵港澳跨境車輛審批數據交換系統,實現與廣東省公安廳交管部門跨境車輛批文數據的實時傳輸共享功能。在4項常見業務上,粵港、粵澳跨境車輛車主足不出戶即可自動更新資料,快速過審。

此外,相關部門還將研究制定推進全面放開香港、澳門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公路口岸入出內地的政策。

■專家點評

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設計分院院長張福勇:

打造交通樞紐城市要有全局規劃意識

當前,珠海正奮力打造珠江西岸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力圖打開城市發展新格局。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設計分院院長張福勇認為,珠海要打造交通樞紐城市,首先要擁有全局規劃的意識。

張福勇坦言,盡管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為珠海的互聯互通帶來了很大改變,但與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的城市定位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主要有兩大短板。

“一是珠澳口岸的交通銜接還存在問題。” 張福勇認為,目前,珠澳之間90%以上的客流均從拱北口岸通關,導致拱北片區擁堵壓力大。但事實上,珠海還擁有橫琴口岸、珠澳人工島口岸等多個口岸。“可通過協調口岸功能,實現從一點集中到多點分流。”

“二是鐵路方面短板明顯。”在張福勇看來,在我國邁入高鐵時代的背景下,珠海謀劃高鐵進城,還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不是說建個樞紐就完事,城市要有‘樞紐意識’,包括如何設計高鐵站的樞紐功能,高鐵與市內交通、區域交通、對外交通如何銜接,高鐵如何帶動整個周邊地區發展,都需要前期深刻而周全的謀劃。”

針對珠海內聯外通的發展思路,張福勇予以肯定,同時也提到:內聯外通之后,珠海要形成什么樣的交通格局?這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

“珠海未來將擁有很多區域性交通樞紐:珠海機場樞紐以及多個依托于高鐵站的主次樞紐。但這些樞紐要整合資源打造成一個‘珠海樞紐’,貫通東西南北,形成內聯外通的交通體系,真正做到引領城市發展。”張福勇說。(記者 劉艷婷)

關鍵詞: 珠海 基礎設施 建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