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新增多條地鐵 “十四五”北京基建任務搶先看

2022-03-04 07:43:56    來源:北京商報

累計投入超1.2萬億元,“十三五”時期北京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運。“十四五”時期,北京又將啟動哪些重大項目?3月3日,北京市召開《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布會,提出了具體建設任務。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將加快建成3號線一期、12號線等一批項目,推動軌道與城市功能“站城融合”發展,建設海綿城市,并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到2025年,北京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將更加完善,綠色集約、智慧精細水平將不斷提高。

多個地鐵站、交通樞紐在建

按照《規劃》目標,“十四五”時期要初步構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全市軌道交通(含市郊鐵路)總里程達到16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

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來現余介紹,在建設安排上,北京將加快建成3號線一期、12號線、17號線、13號線擴能提升等一批項目,不斷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結構,推進啟動11號線一期、19號線北延、城市副中心線整體提升、東北環線整體提升等項目建設。

新線建設與既有線網優化提升,將提高總體的運輸效能。與此同時,北京還將加快推動北京豐臺站、北京朝陽站等一批起到“四網”節點作用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行軌道交通同臺換乘、垂直換乘,進一步提升接駁換乘的便捷性和舒適性。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世江介紹,將在城市副中心加快推進平谷線、6號線南延、M101線等軌道交通線路建設,沿河、沿綠、沿路建設連續貫通的慢行網絡,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門戶作用,推動“站城融合”發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是“兩翼”,也是兩個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通州能承載未來城六區人口的40萬-50萬,雄安新區要承載60萬-70萬,承載力度是很大的。隨著非首都功能往兩翼轉移,就需要建立綜合交通樞紐,把人流、物流往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引導,避免中心城區人流過度集聚。

而針對“站城融合”的建設模式,葉堂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屬于“TOD”即“交通導向”的發展模式。“在交通樞紐上加蓋綜合物業,可以是辦公的、商業的、人才居住的,把寶貴的地上空間利用上。這樣可以節約通勤時間,有利于留住人才,能帶動周邊商業、生活設施的配套。”他說。

主城區積水點動態清零

水務方面的項目建設是“十四五”時期的又一重大施工板塊。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北京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比例要達到40%以上,主城區積水點實現動態清零。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兼總工程師伊鋒介紹,要完成骨干堤防達標治理、推進重點防洪工程和重點蓄滯洪區建設,基本建成“通州堰”防洪工程體系。開展積水內澇防治,構建“源頭消減、管網輸送、蓄洪消峰、超標應急”的內澇防治體系,解決“城市看海”問題。

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構建“通州堰”分洪體系,通過“上蓄、中疏、下排”三個功能,防洪標準可由原來的“50年一遇”提高為“100年一遇”。“通州位于北京東南角,是下風下水的地方,地面上的河流、濕地比較豐富。”葉堂林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建設‘通州堰’,一是要把水利用起來,做成景觀、濕地,有利于環境容量的提升,二是要解決防洪問題。”

而解決城市內澇,在葉堂林看來,除了要增加排水口,顧好城市的“里子”,對城市內的下水道加強修理,防止道路積水,還要改變規劃理念,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空間有一定的蓄水功能,緩解排洪壓力。

打造森林馬拉松步道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北京越來越成為綠色宜居的城市。下一步,北京還要穩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到2025年前,除核心區外,各區全部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引領京津冀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

森林步道將成為北京的亮麗風景線。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周慶生介紹,北京將構建“一核、兩環、五帶、十片區”的市級綠道系統,新增城市綠道350公里;建成星級綠道服務驛站44處;在郊野和山區規劃建設“一十百千”森林步道體系,即構建1條100公里串聯山區平原的森林游憩道、10條森林馬拉松步道、100條10公里健身步道、1000條3-5公里的迷你步道,打造特色化的全程、半程、微型馬拉松跑道。

為此,北京的森林覆蓋率還將進一步提升。據了解,到2020年底,北京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4.4%,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高到86.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6.5平方米。“十四五”時期,全市森林覆蓋率還將達到45%,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全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同時,全市森林蓄積量3450萬立方米,林地綠地年碳匯量1000萬噸。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