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業界 >

面對轉型“必答題” 中國如何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21-11-25 23:05: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穩定增長。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斷發展,數字經濟已逐漸成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以塑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夯實實體經濟根基。近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舉辦線上研討會,發布《“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報告,并邀請多位學者和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的典型企業代表就數實融合發展路徑展開研討。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大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21世紀的“石油”,數字產業是新的產業,以人力資本的投入為主,研發周期短,技術迭代快,是典型的“換道超車”型產業。中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在人力資本上跟發達國家差距較小,又具有數字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國內市場大,數據要素豐富等條件,已經在數字經濟領域形成了新的優勢。

同時,中國產業體系健全,是全球制造業產值最大的國家。中國在數字經濟上的優勢,可以滲透到實體經濟的各個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不僅可以幫助我國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也會實現提質增效發展。

林毅夫直言,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克服“卡脖子”制約、法制法規滯后于產業發展等障礙,通過更好的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表示,過去二十年,消費互聯網積淀了大量互聯網技術,培養了龐大的在線消費市場,為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產業互聯網則為諸多產業難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他指出,在突破創新瓶頸方面,產業互聯網可以通過全流程的數據挖掘和利用,創造更多價值。在應對人口紅利下降方面,產業互聯網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學習人的經驗,替代過去高度機械重復、讓勞動者疲憊的工作。

此外,在解決供需錯配方面,產業互聯網可以通過C2B的連接,打破企業和用戶之間的時空阻隔,實現對用戶習慣和需求的及時把握,調整銷售、物流、生產策略。在促進社會價值創新方面,可以利用產業互聯網的網絡效應和效率優化,服務社會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城市治理、應急救災。

上述報告發現,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能夠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產業分工,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其中,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對創新的促進作用最為直接、明顯。

一方面產業知識數據化并成為數據要素后,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加快技術迭代,更好的實現知識溢出和創新擴散,甚至形成新的知識、理論和技術,提高全社會技術水平。

另一方面,創新的供需對接更加便利,有利于形成需求牽引創新的新模式,也會進一步提高創新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創新的效率和可持續投入的能力。

報告也建議,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也要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強對數據要素的治理,促進市場良性競爭。

中國國際知識中心主任趙昌文認為,中國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在外部面臨著全球化退潮,區域化、本地化發展趨勢開始顯現的新形勢,發達國家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推動再制造業化的過程,會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在內部,中國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在不同領域、不同階段分別形成了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給金融體系和市場治理體系也帶來了沖擊,要更加重視在發展和監管的平衡。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下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還要關注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投資回報問題,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和邊界,同時要針對數據要素的獨特性,重點加強產權和交易市場研究。

關鍵詞: 實體經濟 數字經濟 融合發展 知識溢出 人口紅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