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 大量的資金沉淀效率偏低

2018-05-07 15:41:40    來源:廣州日報

今年以來A股IPO明顯放緩,但A股上市公司確實不差錢。截至2017年末,A股上市公司的貨幣資金達到9.6萬億元,今年一季度末為9.16萬億元。如果按照90%的比例推算,截至一季度末,上市公司銀行存款超過8萬億元。

不過,數以千計的上市公司熱衷購買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的5個月累計購買理財產品在4200億元左右。

有分析認為,上市公司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資金供求來進行階段性購買理財產品,有不少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低迷,依靠購買理財產品維持業績數據。

日前在一年一度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透露,伯克希爾每周能賺4億美元,截至一季度末,伯克希爾賬上大約有1000億美元現金。蘋果公司一季度末持有的現金為2672億美元。實際上,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不少公司持有巨額現金。截至2017年末,上市公司擁有的貨幣資金合計超過9萬億元,其中,約8萬億元為銀行存款。有業內人士指出,手持適當規模現金的公司擁有較高的抗風險能力,但過高的銀行存款也不一定是好事。

大量的資金沉淀效率偏低

“從目前公布的數據構成看,貨幣資金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銀行存款。在其他貨幣資金中,有一部分是受限制的,比如用作借款、信用證及承兌匯票的保證金、存出資本保證金、存出證券投資款以及財務類子公司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因此,銀行存款基本占了貨幣資金的九成左右。”一位上市公司財務人員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表示。這也意味著,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市公司的銀行存款高達8.19萬億元。

有財務人士表示,一般而言,貨幣資金反映了公司短期的承兌能力。大量的資金沉淀在銀行賬戶上,資金使用效率偏低。因此,不少上市公司熱衷買理財產品。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有1533家公司累計購買各種期限的理財產品1.96萬億元,僅僅2018年以來的不足5個月,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規模已經達到4200億元。其中,200天以內期限占主角。有市場人士認為,適當的理財產品有利提升閑置資金的使用率,但如果上市公司過于沉迷于理財,并非是一件好事情。

熱衷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度絲毫未減。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收盤,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規模已經達到4201.23億元。有分析指出,在年報和季報披露結束后,可能會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將賬戶上的資金轉入理財賬戶。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比發現,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多種多樣,既有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信托計劃等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既有1天期限的國債逆回購,也有時限在一年左右的集合資金計劃等。如今年2月初,廣匯汽車斥資65億元購買國債逆回購,做起的短息“放貸”的生意,為該公司帶來了93.15萬元的短期收益。而麗江旅游、今世緣、杭叉集團、倍加潔等公司均購買了期限在一年的產品,涉及債券、私募基金、信托計劃、保本理財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4200億元的理財產品資金中,有不少是來自于募集資金。新和成、長榮股份、西部建設、中金嶺南、潤建通信等都利用募集資金購買90天期限的理財產品,其中,新和成一次性買入工銀理財共贏3號保本型(定向浙江)產品9億元,中金嶺南買入廣發銀行“新加薪16號”人民幣理財計劃4.4億元。

股民如何選擇“現金牛奶”股?

一般而言,企業有大量貨幣資金,或者購買短期理財產品,資金充裕。這類公司安全性較高。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雖然上市公司手持現金,但過于熱衷理財而新增投資卻不明顯,未來業績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個股的時候,即使有“充足”的現金流,但依然要看主營業務情況。

私募人士指出,根據相關理論,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購買原材料,支付各種成本費用。同時,還要應付不測之需而持有貨幣的動機等都需要一定的現金備用。因此,貨幣資金充裕,或擁有短期可以變現的金融產品較多的公司,抗風險能力更強,基本面更加穩定,現金派發紅包的概率較高。但如果持有現金過多,既降低資金周轉和使用率,也可能折射出企業再投資緩慢。

職業投資者郭施亮指出,部分上市公司雖然擁有充裕的現金,但不去再投資、不去現金分紅,卻偏愛于投資理財,值得投資者去思考。

關鍵詞: 上市公司 理財產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