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偶像經濟2.0:工業化造星孕育萬億市場

2018-05-30 15:08:1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偶像經濟2.0:工業化造星孕育萬億市場

偶像經濟風口

2018年對于娛樂產業來說,因為兩檔熱門綜藝的出現而具有特殊的意義。《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迅速點燃團體偶像的熱度,爆款頻頻。在這兩檔節目中突出的是廠牌的競爭,弱化了個人,這標志著中國的偶像經濟市場正在走向工業化的藝人培養系統。這也使得偶像廠牌開始成為風投的香餑餑。目前,在整個偶像產業生態鏈中,消費端已逐漸成熟,從品牌代言能力及“飯圈”的消費力即可窺一二;相對而言,偶像產業在培訓、制作、運營和銷售上都還處于摸索階段。本土偶像制造工業現有不足雖然明顯,但毫無疑問,星星之火已然燎原。(林虹)

導讀

“客觀來說,國內沒有成熟的機制,大家都在摸索。偶像的業務能力能不能支撐起現在這么高的曝光,用戶有沒有耐心?這是最大的風險。”

許多年以后,面對工業化藝人培養系統的爆發,覺醒東方創始人紀翔或許會慶幸自己兩年前的轉身。作為藝人經濟圈的“老炮兒”,曾長期擔任李冰冰經紀人的他在2016年創業偶像廠牌。這一年,曾任華策集團副總裁兼董秘的王叢創立了麥銳娛樂,在今年把李希侃、羅正、紫寧等人送上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

這兩檔節目的走紅讓偶像行業進入了2.0時代,真人秀式的節目讓偶像各方面能力被直接檢驗。愛奇藝、騰訊視頻的不斷加碼,提供了持續的曝光渠道,讓2018年成了當之無愧的“偶像元年”。

蔡徐坤一條微博4000萬轉發、范丞丞發照片進賬480萬元……爆款級現象背后,是偶像廠牌們過去幾年積累交出的成績單。偶像廠牌也成了風投的香餑餑。曾投資麥銳娛樂、上海絲芭文化(SNH48等),辰海資本合伙人陳悅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現階段冒頭的、在節目中占盡優勢的公司,如果可能的話希望全部投資。“他們當中,最有可能冒出中國的SM、YG、JYP。”

被稱為千億市場的偶像產業正在爆發商機。一位偶像廠牌創始人則對記者預測,未來這會是個萬億級別的市場。

風險

網綜帶火了背后的偶像廠牌,但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各家在過去幾年布局成果的一次集中爆發。

“沒有三五千萬很難進入這個游戲。”王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資金門檻,這是做偶像廠牌首先面臨的挑戰。除了經營公司的硬成本,定期選人、不間斷的培訓、出道單曲、專輯、運營……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王叢在創業初期發現了行業的歷史性機遇,即市場對本土化偶像的需求。“當時的歸國四子(鹿晗、吳亦凡、張藝興、黃子韜),王嘉爾、宋茜等,在市場上得到很高的認可度。但中國并沒有健全的工業化偶像生產體系。”

“這個行業的門檻是很高的,成本回收周期也很長。做廠牌的人要有獨特的資源。”陳悅天表示。

接受采訪這天,是覺醒東方打造的“Awaken-F”出道曲發布的日子,由于某合作伙伴不遵守約定、提前對歌曲進行發布,粉絲迅速“起義”。紀翔十分自責,深感偶像廠牌的路還很長。雖已從事藝人經紀十五年,如今的紀翔依然覺得自己是“小學生”。

“客觀來說,國內沒有成熟的機制,大家都在摸索。偶像的業務能力能不能支撐起現在這么高的曝光,用戶有沒有耐心?這是最大的風險。”易觀分析師馬世聰對記者分析。

隨著愛奇藝發布2019年兩季《偶像練習生》、騰訊視頻宣布明年打造男團,及平臺相關配套的打歌節目,曝光渠道已經不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人才儲備成了最大的問題。

《創造101》總制片人、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馬延琨對記者表示,國內的偶像市場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每次做節目都會發現市場上沒有新人,市場對新人的渴望太大了。”

工業系統

與韓國直接出廠成熟產品、日本養成偶像的法則不同,滿足節目需求、持續供應優秀的人才,對于國內現有的廠牌而言,是一個挑戰。“SM做出這么多團,每一個都是成立的。原因是它有一套嚴格的產品流程。”紀翔表示。

18個月的系統實踐,麥銳娛樂初步跑通了一套系統。

專業院校、海外練習生、國內從業人員是麥銳選人主要來源。天賦(外形、樂感、舞蹈等)、從業的欲望、學習能力,是王叢最看重的三個方面。“英雄不問出處”,這是他眼中2.0時代的偶像與1.0的不同之處。因此,每個練習生,他都要親自把關,有時,選拔比例是1000:1。

在覺醒東方的體系中,練習生與廠牌分別簽署個人約。若在節目中出道,需在合同期內遵守團隊經紀約;若未出道,則根據需求靈活搭配不同的團體出道。

經濟學出身的王叢,認為培訓是可以科學計算的。“偶像廠牌通俗來說是工廠,是可以不斷復制的體系。”

“比如12個女生的團體,在52周里練習20首歌,歌曲的選擇是科學的,不同風格、從易到難。在表演方面,分解成解放天性、普通話、形體、臺詞等環節,這些都可以作為指標來量化。”

目前而言,從工業體系的角度判斷,行業還未有一家真正成熟的公司。無論是在從韓國取經、終止掛牌新三板、正在融資的樂華娛樂,還是王思聰的香蕉娛樂,都不足以稱得上擁有成熟系統。

“工業體系是能否孵化出第二個團,有沒有運營團的能力。這是擔當‘頭狼’在我心中的標準。”紀翔如此評價。

與個人偶像強調個性不同,團體偶像講究“團魂”,團隊中的分工協作,每個人的作用不同。這與團體出道后廠牌的打造能力密不可分。

唱跳型藝人,出道后的音樂作品是最重要的成績單。然而,相關的音樂行業配套還未跟上,國內最優質的資源還未向團體偶像傾斜。這是廠牌負責人們面臨的共同問題。

不過,隨著藝人商業價值的放大,改變正在發生。

商機

投資偶像廠牌嘗過甜頭的陳悅天投資偶像廠牌的腳步還在加快。他對記者坦言看到了很多商機,“這個產業可能比二次元還要大”。

目前的商業模式,B端收入占主導,廠牌前期的投入也隨著B端品牌代言需求的爆發,有了第一筆回收。

有投資人向記者透露,范丞丞個人代言費達千萬,這已是國內頂級藝人的代言價。“偶像產業是toB+C的商業模式,但國內肯定是B端為主,并在中短期內以B端收入為主。”王叢表示。

除了代言,影視是現階段收入最重要的部分。

2015年掛牌新三板、2018年中止掛牌,樂華娛樂兩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影視收入幾乎是命脈。2017年上半年,其影視收入由上年同期的2.09億元下降至-66萬元,這導致其收入大幅縮水71.18%、至7968萬元。

盡管B端收入占主導,但長期來看,陳悅天認為所有內容都要走到C端消費,這是更持續性商業模式。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粉絲“飯圈”集中在日系、韓系圈,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粉絲全體系。如何募集資金、合理的分配資金、如何打榜……如今,在本土偶像成熟的同時,飯圈也在同步完善。一旦優質的本土偶像出現,飯圈會爆發巨大的能量。

九人團代言Ido香水脫銷;《偶像練習生》總決賽門票炒至1萬元;九人團成為黃牛新寵兒……C端消費正在集中爆發。

在紀翔看來,C端市場才是最大的市場,這個市場或許在兩三年后爆發。真正的手藝人不會把它看做純B端、C端的生意,而是一個閉環。

“C端做基礎,B端做高度。C端維持公司運營、培訓等成本;B端是影響力、擴大營收。目前,冒頭的幾家公司都到了B端變現的時候。”陳悅天分析。

風口已經來了,隨著后續網綜和配套內容的推出,或許還有更大的爆點在前方,市場容量在以看不見的速度擴大。王叢認為,國內的容量遠大于韓國、日本,出現50家公司都談不上飽和。

關鍵詞: 偶像 經濟 市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