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央行暫停逆回購操作24個交易日 降準真的要來了?

2018-11-28 15:45:00    來源:中新經緯

央行網站28日消息,考慮到臨近月末財政支出增加,將推高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11月28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今日無逆回購到期,實現零投放零回籠。

這是自10月26日以來,央行連續24個交易日暫停逆回購操作,繼續刷新空窗期時長新高。

在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方面,央行只在11月5日等量續作了4035億元MLF,未凈投放任何資金。

央行暫停逆回購操作24個交易日 降準真的要來了?

資料圖 中新經緯王潮 攝

央行為何連續暫停逆回購操作?川財證券分析認為,近期央行逆回購持續無到期,公開市場到期壓力較小,也由此可見,市場資金面總體仍然保持寬松,機構對央行的流動性需求不強烈。

平安證券認為,央行此次暫停逆回購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央行此舉可能出于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依然處于合理充裕水平,二是市場利率依然保持低位平穩運行,三是邊際緩解中美利差倒掛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壓力。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公開表示,央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不是收緊的跡象,當前貨幣政策基調仍是穩健中性,流動性合理充裕,只是在年底財政資金帶來較多流動性或工具選擇上可能有些考慮。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此前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采訪時稱,一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到期的資金極少,不需要通過逆回購來繼作;二是前期降準和公開市場釋放的大量資金堆積在銀行間市場,并沒有大規模進入到實體經濟,說明進一步寬松的必要性已經不大。

隨著央行持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對于降準的“猜想”日漸升溫。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在稍早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相對較高,為進一步降準提供了空間。此外,若外貿環境惡化影響國內就業,或寬信用向寬貨幣演變仍不順暢,則不排除央行實施降息的可能性。

國金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數量角度方面,準備金率的下調將通過貨幣乘數的擴張影響貨幣派生能力;價格角度方面,準備金率的下調可以降低商業銀行機會成本;長期來看,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式在從數量型向價格型主導轉變的過程中,過高的存款準備金率會削弱政策利率的傳導效率。因此,無論是從擴大貨幣乘數、降低商業銀行機會成本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出發,還是從貨幣政策調控轉型角度看,準備金率都需要逐步下調。(中新經緯APP)

延伸 · 推薦

逆回購缺席 央行降息大猜想

央行一反常態連續22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引來市場廣泛關注和猜測,一時間降息呼聲四起。11月26日,央行發布公告稱,不開展逆回購操作。同時,當日也無逆回購到期。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連續22個交易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刷新了2016年初央行宣布增加公開市場操作頻率至每個工作日以來的新高。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降準可期,但考慮到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相對較高,降息仍有待觀察。

逆回購連續22日暫停? 未來央行降準可能性更大

11月26日,央行繼續暫停逆回購操作,這已是連續22日暫停,創下2016年初央行宣布公開市場操作每個工作日均可進行以來的暫停記錄。

一位農商行交易員稱,連續暫停操作主要是當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另外近期也沒什么逆回購到期。Wind數據顯示,11月份,除了1日有1000億逆回購到期外,再無逆回購到期。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本輪暫停的實質是“縮短放長”,在避免短端利率過低的同時穩杠桿。不過有部分市場人士擔憂,持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稱,央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不是收緊的跡象,當前貨幣政策基調仍是穩健中性,流動性合理充裕,只是在年底財政資金帶來較多流動性或工具選擇上可能有些考慮。整體來看,未來一是流動性仍會合理充裕,二是信貸投放增速可能短期走高。

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受訪人士認為,未來央行降準可能性較大,而降息可能性較小。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