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央媒密集關注共享單車禁投令 透露出什么信號

2018-12-10 09:47:50    來源:光明網

近日,共享單車作為民營企業創新發明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新華網、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多家央媒密集關注共享單車“禁投令”問題。背后有何深意?

12月2日,光明網題為《解鎖共享單車僵局,不妨“開門引流”》的評論員文章(光明日報官方微信次日轉發)中提出,當前要解鎖共享單車的僵局,重新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將實質上已無法提供服務、只具有數據意義的共享單車劃出總量控制之外,為那些仍有市場參與熱情,同時又具備正常管理、運營能力的企業打開一扇門,殊為必要。實質上,也就是要改變那種“先到先占”的靜態市場格局,倒逼企業依靠服務和實力來獲得市場,激活有效競爭。

點擊進入下一頁

評論進一步提出,今天看待共享單車的命運,還是離不開市場維度。如何保障市場管理對新事物的科學介入,如何形塑正向的市場競爭機制,以及如何防控市場的風險等等,都有太多的思索空間。特別是在當前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面對共享單車市場的新變局,管理如何因勢利導,也可看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誠意和能力。

12月6日,經濟日報在標題為《給共享經濟彎路“試錯”的包容》的文章中提出:如今共享單車市場已經從拼投放數量,走向拼服務、拼用戶體驗,對共享單車的管理也需要摒棄“一刀切”的“禁投”思維,努力挖掘市場潛力和紅利,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過去共享經濟的發展主要靠資本的自發式推動,現在監管與平臺的深度磨合將變得更為重要。

對共享單車的管理也需要超越“一刀切”的“禁投”思維,努力挖掘市場潛力和紅利,實現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需要突圍,而不是任其偃旗息鼓。對于當前的總量控制和“禁投令”,應把它視為剎住“野蠻生長”特殊階段的不得已之舉。從長遠看,共享單車市場終究要靠企業提升服務質量,靠相關部門細化、精準的管理措施護航。

事實上,共享單車經歷了早期的狂熱和盲目后,許多問題暴露出來。存量企業瘋狂投放卻輕視管理,有的甚至陷入大量投放后沒有能力做后續運維的窘境。起初,都是新車,運維壓力并不大。但隨著用戶的認可和高頻的使用,車輛自身的折損一天天加重,運維和保養就顯得格外重要。入場企業管理能力的不足直接導致大量壞車出現,有些甚至堆積如山,給城市造成巨大的管理和消化難題。城市管理者開始思考,這樣下去,還怎么管?我們還有多少資源和精力能夠匹配給這一新生事物?市場的狂熱盲目加之主管部門的壓力,“禁投令”的出現也便不足為奇了。

不可否認,禁投令曾一時在抑制資本狂熱,剎住市場混亂、減輕城市管理負擔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這終究是因噎廢食之舉,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亂象,還搶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造成一潭死水的景象。長期禁投任由街面上的共享單車損壞老去,好車越來越少,直到沒有好車,意味著共享單車將在行政干預的情況下被逐漸淘汰曾經風光一時的共享經濟有可能會成為歷史。顯然這又不是各地政府管理共享單車的初衷。我們仍然應該回歸本質去思考和探討共享單車的過往和未來。人們真的需要共享單車嗎?對共享單車施以“禁投”的魔咒真的是解決亂象的良藥嗎?共享單車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共享單車經濟環保地解決了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這一難題曾一度困擾著千千萬萬日常需要出行的人們;其次,共享單車以其輕松好騎、外觀靚麗、方便經濟等獨特優勢使人們養成了出門騎單車的習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最后,這樣一種環保可持續的交通工具正是人類未來生活的向往方向。作為新生事物的共享單車,人們已然離不開它,并且日益依賴。可以說,共享單車的發展問題已經不單單是單車企業的問題也不單單是城市管理問題,本質上已經成為民生問題。

如今,共享單車市場已經過了“野蠻生長”的草莽階段,正以更加理性的行業思考、更精細化的管理、更完善的服務體驗展現在世人面前。可以說,共享單車的2.0時代已經到來。這樣的背景下,禁投令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只有“摒棄”一刀切的僵化思維,理性開放市場,讓更多的“活水”進來,市場活力才能被重新激起。市場潛力和未來的方向才能被充分挖掘和探索出來,從而真正滿足民生需求。(李經)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