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要聞 >

一季度中國經濟“怎么看”“下一步怎么干”

2022-04-02 14:33:30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2022年進入二季度。4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將公布中國經濟“首季報”。

起跑映照全程。一季度、上半年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對實現全年目標至關重要。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他分享了對于一季度經濟運行狀況的觀察,并就下一步如何穩住經濟基本盤給出政策建議。

警惕輸入型通脹

2021年的經濟增速,分季度來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當前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發展面臨新挑戰,一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備受關注。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前兩個月是好于市場預期的。分析一季度的經濟形勢,1月份和2月份可以歸在一起,3月份又出現了新的情況。”徐洪才表示,所謂“新的情況”,就是俄烏沖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散點暴發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同時,看待一季度的經濟數據,還要考慮到去年一季度18.3%的高基數的影響。

徐洪才說,俄烏沖突造成了全球滯脹風險的上升,能源價格、食品價格飆升,也進一步沖擊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有關方面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可能會下降1個百分點。今年4月,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會對《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增速預期進行更新。

根據IMF1月發布的報告,2022年全球經濟預計將增長4.4%。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經濟今年預計增長4%,歐元區經濟增長3.9%,中國經濟增長4.8%。“如果全球增速預期下調,中國實現5.5%左右全年增速目標的難度無形中會進一步加大。”徐洪才表示,今年的二、三季度,中國經濟有望呈現一個逐季向上的走勢,“當然,這也要看疫情能否阻斷。”

就國內經濟運行情況而言,徐洪才提醒,要警惕通過能源、黑色、有色、農產品等進行傳導的輸入型通脹。比如說,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上漲,會推高部分終端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中小企業的成本,嚴重影響其正常經營。此外,輸入性的通脹,還會惡化企業的債務鏈,增加債務信用違約風險,進一步惡化信用環境。

徐洪才預計,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可能會出現反彈,高于2月8.8%的同比增速;受到油價上調影響,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存在一定上行壓力,但整體可控。

保就業面臨四重挑戰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各地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保持就業局勢的總體穩定。

在徐洪才看來,就業優先政策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都要推動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但他同時坦言,今年保就業壓力很大,面臨著四重挑戰。第一,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年度人數首次超過千萬人。第二,制造業成本上升,中小微企業生存難度加大,影響了吸納就業的空間。第三,外部需求減弱,再加上上游成本的上升,對于外貿出口企業吸納就業形成了壓力。第四,去年的一些行業政策調整,比如教培行業,有相當大的再就業壓力。

“如果保住了就業,就能支持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并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消費就會有后勁。”徐洪才說。

此外,徐洪才還談道,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國內消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都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中國3億規模的新市民群體,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預備隊”,他們的居住、教育、醫療、消費等需求,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巨大潛力所在。

及早制定政策預案

談及下一步的政策舉措,徐洪才表示,要抓緊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舉措,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我們還是要把未來的困難看得更加嚴峻一些,及早制定應對可能遇到更大不確定性的預案。”

徐洪才注意到,今年財政赤字預期目標為2.8%。總體來講,今年財政支出跟去年相比還要增加2萬億元。近期,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他認為,財政政策方面,還是比較從容的,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徐洪才強調,更重要的還是要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發揮好中央1000億元專項基金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排解就業壓力。

“整體上,我們還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要求的七大政策協同發力,把逆周期調控和跨周期調節有機結合起來,我相信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是可以實現的。”徐洪才說。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