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成果競相涌現 科創點燃經濟發展“新引擎”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莫 鐘源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創新能力持續提升。與此同時,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提速,賦能實體經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繪就濃重底色。展望未來,圍繞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多科技政策將加快落地。
基礎科研為根基
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距離地球約3.78億千米,“天問一號”成功“落火”。截至12月1日,我國第一輛火星車——祝融號火星車目前在火星表面工作超過190個火星日,累計行駛超過1200米,獲取巡視探測原始科學數據約10GB。
這是一個縮影。“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多個領域,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
“探日”時代開啟。10月14日,搭載著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的長征二號丁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人造太陽”持續“燃燒”。5月28日,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以1.2億攝氏度的溫度持續“燃燒”101秒,將1億攝氏度20秒的原世界紀錄延長了5倍。
量子計算升級。“祖沖之二號”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對“量子隨機線路取樣”問題的處理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1000萬倍以上。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背后,正是我國不斷上揚的基礎研究水平。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一等獎更是難得地產生“雙子星”,成為我國基礎研究水平持續提升的最佳注腳。
“基礎研究能力是國家創新活力的源泉。基礎研究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底蘊和后勁,強大的基礎研究是中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和根基。”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表示。數據顯示,2020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首次突破6%。“十四五”時期,這一比重有望達到8%以上。
企業成創新主體
科技進步賦能實體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從5G到人工智能,從物聯網到機器人,科技創新進步引領產業升級,賦能實體經濟,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高質量發展繪就濃重底色。
高新技術企業群體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相較于傳統的金屬安檢儀,我們研制的主動式毫米波人體安檢儀效率更高、范圍更廣,只要走進該裝置的玻璃門,停留短短1秒,顯示器隨即呈現出人體圖像,金屬、陶瓷、粉末、液體等違禁品也以不同顏色的圓圈清晰標注,一覽無余,大大提高安檢的效率和準確度。”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華訊方舟智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運營總監李軍霆表示,目前,這款產品已在深圳寶安機場投入使用。
傳統企業也以科技創新帶動轉型升級。“國內每五塊智能水表的配套電池就有兩塊來自長江科技。”武漢中原長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杰表示。截至2021年11月,長江科技在國內智能水表市場配套電池占有率高達40%,在智慧物聯網市場也達到了10%的占有率。
李文杰說:“長江科技成立之初就針對智能水表、電表行業充分挖掘自身的研發能力,262個橫向研發項目、23個總裝新品項目、8個總裝質量項目,為我們的產品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做了鋪墊。”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漸凸顯。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的國家高新區群體進一步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169家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29.5萬億元,同比增長21.9%。
“目前張江高新區集聚了10萬余家科技企業,9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市比重超過60%。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興產業領域快速發展,在線新經濟等新業態加速崛起。”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硬招實招出臺
激發科創活力
從新版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到《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再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2021年,諸多重要文件的發布,勾勒出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路線圖。
特別是《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的正式出爐,從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到加快推進國家科技項目成果評價改革;從大力發展科技成果市場化評價,到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一系列硬招實招出臺,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表示,北交所突出“更早、更小、更新”——即更早地關注并服務于企業規模小、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提前發現“好苗子”。
展望未來,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仍將深入推進。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繼續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專家表示,隨著一系列新政的落地生效,包括科技成果評價“指揮棒”作用在內的新體制機制的充分發揮,將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張莫 鐘源)
相關閱讀
-
休艙:全球觀速訊
11月25日,呼和浩特市水岸小鎮1號方艙醫院休艙。當日,隨著該方艙醫... -
航天新征程|神舟十四號乘組:中國空間...
人民網廈門11月25日電(記者趙竹青、張克非)中國空間站等你來出差!1... -
卡塔爾世界杯何以鐘情中國新能源客車?
“在整個世界杯期間,我和我的同事都將駕駛這些巴士,將觀眾送到各... -
當前熱點-央行宣布全面降準 釋放長期資...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12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 25個百分點... -
央行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釋放長...
(記者吳秋余)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
10月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同比增長5%
(記者劉開雄)國家外匯管理局25日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10月,我國... -
重點聚焦!內蒙古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16例
11月25日0—24時,內蒙古自治區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16例,其中呼... -
我區向實體經濟和房貸客戶讓利近54億元_看點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李永桃)“按照國家做好普惠金融‘減... -
【書寫鄉村振興奮進畫卷】“萬企興萬村...
前不久,自治區民營百強企業蒙泰集團與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哈達圖淖... -
觀察:【眾志成城 同心抗疫】首府金融...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鄭學良)11月25日,記者從呼和浩特市... -
1-10月我區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55.2%|當前看點
本網訊(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楊帆)自治區統計局消息:今年1-10月... -
全球熱頭條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
11月10日,張躍清忙碌完核酸檢測任務后,急匆匆地趕回村委會,帶領... -
航天新征程|楊利偉:中國空間站時代腳...
人民網廈門11月25日電(記者趙竹青、張克非)11月25日,由中央網信辦... -
滾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
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在北京、上海... -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將迎入冬以來最強寒潮...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電(記者哈麗娜)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了... -
“頂流”到階下囚!吳亦凡一審被判13年...
11月25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吳亦凡強奸、聚... -
個人養老金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名單發布...
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等36個先行... -
越冬候鳥“做客”額濟納旗
初冬時節,在額濟納旗沙日淖爾水庫,數量眾多的赤麻鴨、灰雁、大天... -
俄今年大豆收成創紀錄-每日速看
新華社莫斯科11月24日電(記者劉愷)俄羅斯農業部24日發布消息說,今... -
中國-匈牙利地方合作機制第三次會議成功...
新華社布達佩斯11月24日電(記者陳浩)中國-匈牙利地方合作機制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