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業界 >

生產生活持續恢復 3月份CPI同比上漲0.7% 世界微資訊

2023-04-12 07:46:22    來源:證券日報

4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3月份生產生活持續恢復,消費市場供應充足,CPI環比下降0.3%,同比上漲0.7%;受國內經濟加快恢復及國際市場部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影響,3月份PPI環比持平,受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影響,同比下降2.5%。


(資料圖)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消費修復對物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飛機票、賓館住宿及旅游價格較快上漲方面,但對整體物價水平影響不大。當前物價漲幅偏低,意味著年初以來消費修復力度較為溫和,后期政策面促消費空間較大,其中貨幣政策也有條件向穩增長方向適度發力。

豬肉弱周期與天氣晴好

共同推動食品價格回落

從同比看,3月份CPI上漲0.7%,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4%,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0.43個百分點。非食品中,服務價格上漲0.8%,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豬肉弱周期與天氣晴好共同推動食品價格回落。3月份豬肉價格環比下降4.2%,結束了2月中旬以來的小幅反彈,繼續保持弱勢,前期生豬存欄量充足以及節后需求回落是豬價保持弱勢的主要原因。隨著節日因素消退和天氣回暖,蔬菜供應充足,價格環比下降7.2%。

“3月中旬國內汽油柴油價格小幅下調,推動居民消費端能源價格回落。”溫彬進一步分析稱。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在3月份0.7%的CPI同比漲幅中,上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0.7個百分點,與上月相同;新漲價影響約為0,上月為0.3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在溫彬看來,核心CPI回升幅度不及預期,回暖斜率較緩,并未呈現短期快速回升的態勢。

“整體看,3月份CPI弱于預期,食品和能源的非核心通脹下降是主要因素。市場較為期待的核心通脹雖然企穩但趨勢偏弱,供給充沛和需求‘穩而不強’是主要特征,需要政策繼續保持促內需的力度。”溫彬說。

展望未來,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預計CPI同比呈現溫和回升態勢。當前國內消費活動趨勢回暖,需求帶動消費者物價有所回升。從國內需求和供給趨勢看,國內糧食連年豐收,生豬產能恢復,供應鏈暢通,消費者物價有望繼續保持溫和可控。

上游原材料

和工業品價格漲跌互現

從同比看,3月份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主要受上年同期石油、煤炭、鋼材等行業對比基數走高影響。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3.4%,降幅擴大1.4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9%,漲幅回落0.2個百分點。

主要行業中,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石油、有色金屬及相關行業價格下降較多,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下降15.7%,降幅擴大12.7個百分點;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價格由上月上漲1.7%轉為下降6.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下降7.7%,降幅擴大1.7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下降8.0%,降幅擴大2.7個百分點。上述行業合計影響PPI同比下降約1.38個百分點,占總降幅的近六成。此外,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價格有所上漲。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在3月份2.5%的PPI同比降幅中,上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2.0個百分點,上月為-0.9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5個百分點,與上月相同。

“預計4月份PPI環比有望恢復上漲,但高基數因素會繼續拖累同比表現,預計PPI同比降幅仍將在2.5%左右。”王青表示,國際方面,受OPEC意外宣布減產影響,4月上旬國際油價反彈力度較大,布倫特原油現貨價已突破85美元/桶,預計月均值將高于3月份;國內方面,基建持續發力、生產提速疊加經濟復蘇預期,對國內定價工業品價格有提振作用,但房地產建安投資依然低迷將繼續拖累價格上行空間。

今年整體通脹壓力

不會太大

“我國核心通脹有望溫和回升,一方面,我國在供給端開工率與產能有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保持升級;另一方面,服務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空間有限,疊加我國在食品和能源方面的安全邊際較高,非核心通脹也很難形成較大壓力。今年的整體通脹壓力不會太大,大概率將控制在3%政策目標以內。”溫彬分析認為。

溫彬認為,貨幣與財政政策仍有適時發力空間。可以考慮從引導商業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入手。一是歐美加息在年中即將臨近尾聲,對我國利率調整的制約在減小;二是可以緩解商業銀行息差壓力;三是可以促進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四是當前中國制造業正在向產業鏈高端升級,資本市場在這方面的資源配置效率要優于間接融資市場,降低利率可吸引更多資金要素流向資本市場。

周茂華表示,國內政策需要平衡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調結構,兼顧短期和中長期,要保持信貸總量適度增長、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推動經濟加快恢復。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