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新聞 > 業界 >

未來數字世界的到來需要校企的“雙向奔赴”

2023-07-01 16:40:13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科技報道記者林迪近日,由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與特斯聯共同打造的“數字世界”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研究中心坐落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內,占地約306平方米,依托各方特長,匯集雙方優勢資源,專注于探索以每個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理論基礎及技術框架。 


(資料圖)

今年以來,隨著AI、大模型等技術的發展,這加速了更加數字化、智能化世界的到來。據悉,科技的進程迫使人類思考該如何與時俱進、駕馭技術浪潮才能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

而“數字世界”聯合研究中心即由此發端。

據了解,根據規劃,該中心每年將開展3-5個具體研發項目,當前正在推進的課題涵蓋:泛在智能物聯網的可信數據中臺架構,城市級物聯網平臺的知識圖譜構建,城市級物聯網平臺的智能運維框架,智能充電樁智能化管理和運營系統,智能空間復雜音視頻系統的自動定位和組合方法,泛在智能多功能節點的高效率組網和資源調度等領域,以期全面推動面向AGI時代智慧城市運行的多元、平等及效率。

具體來看,該研究中心旨在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領域重大科研項目攻關與落地應用,將以特斯聯在全球范圍內的AIoT應用場景為基礎,充分融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科研實力,推進包括泛在智能物聯網的中臺架構打造、城市級物聯網平臺的運維框架構建、泛在智能多功能節點的高效組網和資源的調度應用等重點科研攻關項目,致力于成為全球以“數字經濟”為科研落地方向的核心科研落地平臺。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表示,智慧城市的發展,讓科技應用深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信息的互聯互通,將大大加速各城市經濟要素的區域流動。“我們很高興能與特斯聯成立‘數字世界聯合研究中心’,智慧化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情,而個性化、定制化的城市服務,將成為未來數字世界的核心。因此,港科大(廣州)與特斯聯一起將組建一支技術團隊,通過申報產學研合作及開發項目,共同推廣關鍵技術的應用,培育更多優秀的產業人才,賦能城市科技的未來發展,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教融合,助推智能新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

“科技的快速迭代讓我們不斷思考,該如何與時俱進,推動生產力變革的同時,也推動生產關系的重組,從而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對此,特斯聯創始人兼CEO艾渝表示贊同,“以好奇心驅動的產業研究,以科研落地為任務的業務導向,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些港科大身上全球領先研究型高校的基因成為我們共同合作的基石。”

“數字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楊旸認為,此次雙方的合作同樣是對傳統人才培育模式的創新,“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間的距離是長期制約著兩者發展的隱形挑戰。通過此次合作,特斯聯將人才的儲備工作前置,深入參與到教培環節,縮短了專業人才從實驗室到產業端的距離。”

記者發現,特斯聯作為AIoT領域的公司,在AI和IOT領域有很多探索;而在港科大(廣州)information Hub樞紐下也有AI、IoT等幾個專屬的學域,兩方的技術方向是吻合的。除此之外,在港科大(廣州)還有碳中和等方面的研究,這也與特斯聯所專注的“雙碳”業務也是契合的。

據介紹,“數字世界”聯合研究中心的使命是,希望能夠探索未來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越來越融合在一起的環境中,如何為每個人提供更好的、最精準的、最友好的也是來源最集約的服務模式。顯然,教育是很大的場景,可以做個性化的創新和改革。

作為“數字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兼第一屆科學委員會委員,楊旸告訴記者,該中心整體架構的設計是以應用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研究模式,這和特斯聯相契合。另外,特斯聯非常希望能夠在學生培養和教育方面發力。特斯聯創始人兼CEO艾渝也提出,希望能在未來的科技人才培養的過程貢獻更多力量,給高校帶來科研成果驗證和落地的場景,也給學生提供在真實的場景中解決問題的機會。而特斯聯在智慧城市、在IoT、在AI這些領域的項目和場景的積累對港科大(廣州)有很大價值。

他指出,研究中心主要做三件事。“首先,是要發現問題,這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以往教授發現問題是論文或者自己對產業、對系統的理解來發現相關的研究問題,不過,很多問題來自于實踐,這個時候就需要實際的一些場景和假設來幫助老師和學生發現有意思的且實際的問題,特斯聯可以在‘發現問題’上提供極大的支持。其次是解決問題,老師和學生對先進技術和理論有著好奇心和熱情,會給公司的高管帶來不一樣的視角,結合公司現有的技術產品體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會相向而行,形成很好的效果,在先進性和實驗性上面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再次,是培養學生,因為很多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對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港科大(廣州)特別強調以應用為導向的科研,所以我們的合作模式對于培養學生方面很自然引入了合作模式,對學生的實戰經驗會有所提高,我們不是紙上談兵,我們可以去現場采集數據,這是新型的合作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院長、講座教授,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署理主任謝丹陽則指出,“我們(學校)‘社會樞紐’的愿景是成為知識經濟和數字社會的主導力量。這一愿景中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知識經濟,另一個是數字世界或者數字社會。因此,我們招聘的教師都是在研究城市治理、公共政策等方面具有獨到見解的專家。從科技方面看,我們為碩士生和博士生設立了一門必修課程——科技創新與社會企業。科技創新帶來各種機會和挑戰,企業應該如何利用這些科技來解決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和人類面臨的困難。除了商業企業外,還有一些社會企業,它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盈利,而是強調價值創造。盡管特斯聯是一家商業企業,但它在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發展、扶貧解困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等方面投入很大。我們希望能依托特斯聯強大的科研機構和科技創新機構,結合我們教師的專長,共同創造一些成果。”

“聯合研究中心是校企合作很好的一種模式。”特斯聯高級副總裁劉斌解釋稱,“一方面,特斯聯擁有廣泛的的場景。具體來看,特斯聯擁有4+1的業務布局,即面向城市空間的服務,包括像樓宇、社區、園區和城市,以及‘雙碳’相關的業務。在特斯聯的業務場景里面有非常多的課題或者說技術點需要去解決,我們也非常希望借助港科大(廣州)的力量,由特斯聯來提供各種實際的業務場景、實際的業務需求,通過聯合培養,把高校里面一些前沿的技術能夠應用到產業里面,從而產生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另一方面,港科大(廣州)是以應用型技術落地為導向的高等學府,在聯合人才培養這方面,科學委員會將選定一些課題,針對這些課題,我們將聚焦性地進行人才培養。”

對于特斯聯而言,人才的儲備工作被前置了,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人才的培養中來。對于高校而言,有機會把實際技術或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到實際的業務場景上去,培養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和產業落地的能力。此外,特斯聯提供的真實場景的脫敏數據(不只是在實驗室的模擬數據),給到學生去做實驗,這樣也縮短了學生從實驗室到產業的一個過程。

最后,如艾渝所言,聯合研究中心將打造開放的國際科技創新平臺,以優質的科研、實踐環境吸引到專業的人才以及創新的項目,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打造成為全新的科技戰略高地及人才集聚高地,持續發揮“創業者精神”,用創新與連接重塑未來科技的新世界。

關鍵詞:

相關閱讀